水稻恶苗病内容摘要:

1、状又称徒长病,全国各稻区均有发生。 病谷粒播后常不发芽或不能出土。 苗期发病病苗比健苗细高,叶片叶鞘细长,叶色淡黄,根系发育不良,部分病苗在移栽前死亡。 在枯死苗上有淡红或白色霉粉状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 本田发病节间明显伸长,节部常有弯曲露于叶鞘外,下部茎节逆生多数不定须根,分蘖少或不分蘖。 剥开叶鞘,茎秆上有暗褐条斑,剖开病茎可见白色蛛丝状菌丝,以后植株逐渐枯死。 湿度大时,枯死病株表面长满淡褐色或白色粉霉状物,后期生黑色小点即病菌囊壳。 病轻的提早抽穗,穗形小而不实。 抽穗期谷粒也可受害,严重的变褐,不能结实,颖壳夹缝处生淡红色霉,病轻不表现症状,但内部已有菌丝潜伏。 病原 半知菌亚门真菌。 分生孢子有大 2、小两型,小分生孢子卵形或扁椭圆形,无色单胞,呈链状着生,大小 4m)。 大分生孢子多为纺缍形或镰刀形,顶端较钝或粗细均匀,具 3小 17(m),多数孢子聚集时呈淡红色,干燥时呈粉红或白色。 有性态 子囊菌亚门真菌。 子囊壳蓝黑色球形,表面粗糙,大上 24020m)。 子囊圆筒形,基部细而上部圆,内生子囊孢子 4,排成 1,子囊孢子双胞无色,长椭圆形,分隔处稍缢缩,大小 (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带菌种子和病稻草是该病发生的初侵染源。 浸种时带菌种子上的分生孢子污染无病种子而传染。 严重的引志苗枯,死苗止产生分生孢子,传播到健苗,引起到花器上,侵入颖片和胚乳内,造成秕谷或畸形,在颖片合缝处产生淡红色粉霉。 病 3、菌侵入晚,谷粒虽不显症状,但菌丝已侵入内部使种子带菌。 脱粒时与病种子混收,也会使健种子带菌。 土温 30易发病,伤口有利于病菌侵入;旱育秧较水育秧发病重;增施氮肥刺激病害发展。 施用未腐熟有机肥发病重。 一般籼稻较粳稻发病重。 糯稻发病轻。 晚播发病重于早稻。 防治方法(1)建立无病留种田,选栽抗病品种,避免种植感病品种。 (2)加强栽培管理,催芽不宜过长,拔秧要尽可能避免损根。 做到“五不插”:即不插隔夜秧,不插老龄秧,不插深泥秧,不插烈日秧,不插冷水浸的秧。 (3)清除病残体,及时拔除病株并销毁,病稻草收获后作燃料或沤制堆肥。 (4)种子处理。 用1%石灰水澄清液浸种,15浸 3 天,25浸 2 天,水层要高出 4、种子 10免直射光。 或用 2%福尔马林浸闷种 3 小时,气温高于 20用闷种法,低于 20用浸种法。 或用 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 100g 或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0少量水溶解后拌稻种 50用 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 1000倍液浸种 2,每天翻种子 2。 或用辉丰百克 2水 5稻种 3 72 小时或用 35%恶霉灵胶悬剂 200液浸种,种子量与药液比为1度 16种 3,早晚各搅拌一次,浸种后带药直播或催芽。 经外用 20%净种灵可湿性粉剂 200液浸种 24 小时,或用 25%施保克乳油 3000 倍液浸种 72 小时,也可用 80%强氯精 300 倍液浸种,早稻浸 24 小时,晚稻浸 12 小时,再用清水浸种,防效 98%。 必要时要可喷洒 95%绿亨 1 号(恶霉灵)精品 4000 倍液。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