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恶苗病的有效防治内容摘要:

1、苗病在我国各主要稻区均有发生,由于推广药剂浸种措施,病害有所控制,但是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再加上有的稻区采取的浸种措施不当,使恶苗病在一些稻区的病情有所加重,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搞好防治工作。 一、病因1、症状识别:此病从苗期到抽穗期均可发生。 种子带菌是引起苗期发病的主因,重病种子往往不能发芽,或萌发后的幼苗不久即可死亡。 轻病的种子长出的病苗往往徒长,比健株高出 1/3,植株细弱,叶片和叶鞘变窄而长,全株呈黄绿色,根系发育不良,根毛稀少,部分病苗在插秧前、后死亡。 在死苗上生有淡红色和白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及分生孢子梗)。 成株期一般在插秧后 1 个月左右出现病株,症状与苗期相似。 病株分蘖少或不 2、分蘖,节间显著伸长,节部常弯曲露出叶鞘之外,下部几个茎节生有许多倒生的不定根。 剥开病茎,有时可见节的上下组织呈褐色,茎上有暗褐色条斑,剥开病茎,可见白色蛛丝状菌丝体。 以后茎秆逐渐腐朽重病株多在孕穗期枯死,轻病株常提早抽穗,穗形短小或籽粒不实天气潮湿时,在枯死病株的表面长满淡红色和白色霉状物。 2、病原鉴定:恶苗病系由半知菌亚门瘤座菌目镰孢属的珠镰孢菌)引起的。 病部淡红色或白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梗一般无色。 分生孢子有大小两型:小型分生孢子呈卵形,椭圆形或纺锤形,无色,单胞,或有双胞,大小为 4米2米,最初在分生孢子梗上串生成链状或簇生成球状,以后分散。 大型分生孢子无色,细 3、长,新月形,两端弯曲尖削,基部有足胞,大小为 16米米,一般有3隔膜。 大型分生孢子通常着生于多次分枝的无色分生孢子梗上,多数分生孢子集聚时呈淡红色或橙红色,干燥时呈粉红色或白色病菌能产生赤霉素,所以能引起稻株徒长和节上产生不定根。 3、侵染循环: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潜伏在种子内或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越冬。 病株上的分生孢子和菌丝体亦有越冬能力,但不是主要的初侵染来源。 病种子播种后,幼苗就会感病,重者幼苗枯死。 健种子播种发芽后,也可由于分生孢子萌发从芽鞘侵入而引起幼苗发病,导致徒长等症状。 一般病株中菌丝体会蔓延到全株,但不能扩展到穗部。 感病或枯死的病株表面产生分生孢子,可借风、雨传播而引起再侵染。 在 4、水稻开花时,分生孢子侵染花器,造成秕谷或畸形,侵入颖或种皮组织内,而使种子带菌。 脱谷时,病部的分生孢子也会飘落粘附于种子上,病菌便在种子表面越冬。 二、发病条件带菌种子:一般种子田未及时收割与脱谷,由于增加了带菌与侵染机会,这类种子播种后,往往比及时收割和脱谷的种子发病重种子受伤:脱谷时,由于脱谷机空隙小,转数过快,可造成种子受伤几率高,如播种这类受伤种子比未受伤的种子发病重幼苗弱:育苗床灌水不及时,缺水受旱,发生龟裂,易使幼苗根部受伤,或拔苗时由于育苗床上缺水使根部受伤,这类幼苗插秧后发病重浸种不彻底:药剂浸种不彻底的病种子比浸种消毒彻底的种子发病重。 三、防治方法此病是由种子传播为主的少循环病 5、害,因此,建立无病留种田,、建立无病留种田:留种田应选用无病种子,并进行种子消毒处理。 留种田及附近一般生产田,发现病菌或病株应及时拔除,以防传播蔓延。 留种田应单收、单打、单贮。 2、种子消毒处理:种子消毒处理是防治此病的有效措施。 种子消毒常用的药剂与方法有:25%施保克(咪鲜胺)乳油 25 毫升,加 然芸薹素 20 毫升,加 100 升水混配,可浸 100 千克水稻种子,温度 10浸种 7温度 16浸种 4温度 20浸种 3,每天要搅拌 3 次,取出直接催芽25%使百克乳油 2000 倍液浸种 72 小时,亦可预防恶苗病、稻瘟病等。 一般浸种水位应超出种子 10 厘米,每天早、中、晚各搅拌一次。 3、拔除病株:结合田间作业,发现病株应立即连根拔除,防止传播蔓延。 4、防止稻苗根部和种子受伤:防止伤口形成是减少病菌侵入的关键。 如育苗期要防止缺水受旱,损伤稻根拔秧前要先灌水湿润,以防损伤秧苗根部脱谷时要注意脱谷机间隙不宜过小,转速不宜过快,以免种子颖壳受伤,均可减轻病情。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