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高温热害的防御对策内容摘要:

1、年来,由于工业化程度加剧及人类活动的增加,导致全球气温逐渐上升,灾害性气候频繁发生。 在我国长江流域,每年都会出现持续性的高温天气,这种高温天气的持续发生给杂交水稻的生产造成了严重危害。 2006 年江淮地区和江苏南京地区再次受到了高温热害,受灾面积达百万亩。 为避免水稻生产受到高温热害影响,现简要介绍高温热害的成因及其防御措施。 高温热害的成因及发生特点水稻在含苞、抽穗期对温度极为敏感(即抽穗前后各 10 天),最适宜的温度为2530,日平均温度 30以上就会产生不利影响。 孕穗期如遇 35以上的持续高温,水稻花器发育不全,花粉发育不良,活力下降;抽穗扬花期如遇35以上高温就会产生热害,影响散粉和花粉 2、管伸长,导致不能受精而形成空壳粒,造成结实率下降,千粒重偏低,甚至绝收。 由于杂交水稻是长江流域的主导种植作物,种植规模大,品种多,高温热害的发生有如下特点:受灾面积大 2003 年,安徽来安县 50 多万亩水稻中就有 40 多万亩受灾,绝收面积达 5 万亩以上,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1 亿元;2006 年仅滁州、合肥、六安、巢湖等 4 市受高温热害面积就达 200 万亩左右,其中严重受灾达 50 万亩。 品种、组合间有差异由于水稻各品种自身的遗传特性决定其对温度的耐受范围是不同的,因此高温热害对各品种的危害程度是有差异的。 一般情况下,粳稻或含有粳稻基因的亲本组合高温热害较籼稻危害重;杂交稻高温热害较 3、常规稻危害重;不含有耐热基因的品种较含有耐热基因的品种危害重。 高温热害的防御措施选用耐高温的品种,适时播种移栽不同品种对高温热害的受灾程度有一定差异。 农民在生产中首先应选择高产耐高温品种,以减轻高温对品种灌浆结实的影响。 如耐高温品种红良优 166、红良优 5 号等,2003 年2006 年在安徽、湖北、江西等省大面积推广种植,表现出耐高温、抗旱性强、产量高、综合性状好等特点,深受农民欢迎。 其次,应根据往年高温情况,适时播种移栽,使一季中稻的最佳抽穗扬花期安排在 8 月中旬,以有效地避开 7 月下旬至 8 月上旬存在的常发性的高温伏旱天气。 科学水肥管理,及时采取应急措施当水稻处于抽穗扬花期时,如遇可能形成热害的高温时,一是采用日灌夜排或喷灌的措施,以降低穗层温度,保护作物不受高温热害。 据上海市气象局试验,当穗周围气温为 相对湿度为 71时,灌 8 厘米水层后,穗部周围气温降为 相对湿度增至 83。 二是采取根外喷肥方法。 根外喷施 3%的过磷酸钙溶液或 磷酸二氢钾溶液,外加旱地龙、美洲星等营养液肥,可增强水稻植株对高温的抗性,有减轻高温热害、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的效果。 三是采取补救措施。 对受害较轻田块要加强田间水肥管理,增加粒重,减少损失;对结实率特别低且受害较早的田块,可适当追肥,促使高节位芽速发成穗。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