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褐稻虱防治内容摘要:

1、害症状:褐稻虱成虫和若虫均能为害,多聚集于稻株基部吸取汁液,阻碍水稻的生长,为害严重时,稻丛下部变黑褐色,渐渐全株枯萎。 水稻孕穗期受害后往往不能出穗或成“包颈”的空粒穗;抽穗后被害,则影响谷粒饱满度,千粒重下降,造成严重的减产。 在取食期间,褐稻虱易使稻株发生煤烟病。 此外褐稻虱还能传播水稻病毒病。 形态特征:成虫有长翅型和短翅型两种。 长翅型体长 45 毫米,黄褐、黑褐色,有油状光泽,颜面部有 3 条凸起的纵脊,中脊不间断,雌虫腹部较长,末端呈圆锥形,雄虫腹部较短而瘦,末端近似喇叭筒状。 短翅型成虫翅短,余均似长翅型。 卵产于稻株叶鞘组织中,卵帽外露,23 粒至 20 粒为一卵块;卵块中卵粒前端单行排列 2、,后端挤成双行,卵粒细长,微弯曲,若虫有 5 个龄期,形均似成虫。 l 龄灰白色,2 龄淡黄褐色,无翅芽,后胸后缘平直,腹背面中央均有一淡色粗“T”形斑纹;3 龄体褐至黑褐色,翅芽显现,第 3 节背上各出现一对白色蜡粉的三角形斑纹,似 2 条白色横线。 45 龄时体斑纹均似 3 龄,但体形增大,斑纹更明显,与短翅型成虫的区别是短翅型左右翅靠近,翅端圆,翅斑明显,腹背无白色横条纹。 1 农业防治:选用抗(耐)虫水稻品种,进行科学肥水管理,适时烤田,避免偏施氮肥,防止水稻后期贪青徒长,创造不利于褐飞虱孳生繁殖的生态条件。 2、生物防治:褐飞虱各虫期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种类较多,除寄生蜂、黑肩绿盲蝽、瓢虫等外,还有蜘蛛、线虫、菌类对褐飞虱的发生有很大的抑制作用,应保护利用,提高自然控制能力。 3、化学防治:根据水稻品种类型和飞虱发生情况,采用压前控后或狠治主害代的策略,每亩用 58%稻虫杀净,或 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 30 克,或 10%叶蝉散可湿性粉剂 250 克,加水 5060 千克喷雾。 也可用 80%敌敌畏乳油每亩用 150毫升拌细沙土 20 千克撒施。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