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及防治内容摘要:
1、状 水稻黑条矮缩病主要症状为分蘖增加,叶片短阔、僵直,叶色深绿,叶背的叶脉和茎秆上初现蜡白色,后变成褐色的短条瘤状隆起,不抽穗或穗小,结实不良。 不同生育期染病后的症状略有差异。 苗期发病,心叶生长缓慢,叶片短宽、僵直、浓绿,叶脉有不规则蜡白色瘤状突起,后变黑褐色。 根短小,植株矮小,不抽穗,常提早枯死。 分蘖期发病,新生分蘖先出现症状,主茎和早期分蘖尚能抽出短小病穗,但病穗缩藏于叶鞘内。 拔节期发病,剑叶短阔,穗颈短缩,结实率低,叶背和茎秆上有短条状瘤状突起。 二、综合防治技术 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实施主动抗病;采用机插秧、麦后稻直播等轻型栽培技术措施进行避虫避病,以减少带毒灰飞虱传毒的机会;适当增加 2、用种量,增加单位面积上的秧苗数,可减少秧苗感染黑条矮缩病的概率,建议在大田常规用种量的基础上适当再增加用种量 5%10%。 全面开展药剂浸种、拌种。 结合水稻种传病害防治,大力推广 35%稻拌成、5%锐劲特、25%吡虫啉等药剂浸种、拌种,利用药剂的内吸传导作用控制秧苗早期灰飞虱传毒。 加强秧苗期管理。 狠治秧田一代灰飞虱成虫。 选择持效性较好的 5%锐劲特、25%噻嗪酮、25%吡虫啉(博得、先净)等,与速效性较好的毒死蜱(48%新一佳、40%新农宝)、异丙威、仲丁威、混灭威、敌敌畏等结合使用。 移栽前 23 天用好送嫁药,做到带药移栽。 适期防治大田前期灰飞虱。 直播稻田的灰飞虱防治,于播种后 710 3、天(秧苗露青)用药。 移栽稻和机插稻大田一般在移栽后 57 天,结合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的防治进行兼治,隔 10 天左右再进行第 2 次防治,7 月份后由于气温高,灰飞虱的数量下降,灰飞虱的传毒能力降低,不需作专门的防治。 在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常发区,在治虱防病时,选用菌克毒克等病毒钝化剂预防 12 次,可提高植株抗病毒能力,减轻发病危害程度。 要注意交替用药,延缓灰飞虱抗药性产生,并注意毒死蜱、敌敌畏等农药的安全使用。 做好稻田四周杂草的灰飞虱防治,并改单家独户防治为群防统治,采取统一时间、统一药剂、统一防治,确保全区域有效控制。 水稻栽后 20 天内,当大田已经明显发病严重,对病穴率超过 7%的田块,及时拔除病株,并就地入泥掩埋,然后从健丛中掰分 1/2 分蘖或将储备秧苗移栽在拔除病株留下的空穴中,并适当加施速效肥,可促使稻苗恢复群体生长,其他照常管理。 在发病较重的情况下,此措施具有良好的防病保产效应。 专利查询。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及防治
本资源仅提供20页预览,下载后可查看全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相关推荐
数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改
10 专业技能课 专业技能课程按照《国家职业标准》中所对应职业(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联系生产实际, 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提倡一体化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任务教学、情境教学等方法,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教师引导教学等教学组织形式有机结合。 根据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保证学生有充分的动手训练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