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胡麻斑病内容摘要:
1、状又称水稻胡麻叶枯病。 全国各稻区匀有发生。 从秧苗期至收获期均可发病,稻株地上部均可受害,以叶片为多。 种子芽期受害,芽鞘变褐,芽未抽出,子叶枯死。 苗期叶片、叶鞘发病多为椭圆病斑,如胡麻粒大小,暗褐色,有时病斑扩大连片成条形,病斑多时秧苗枯死。 成株叶片染病初为褐色小点,渐扩大为椭圆斑,如芝麻粒大小,病斑中央褐色至灰白,边缘褐色,周围有深浅不同的黄色晕圈,严重时连成不规则大斑。 病叶由叶尖向内干枯,潮褐色,死苗上产生黑色霉状物(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叶鞘上染病病斑初椭圆形,暗褐色,边缘淡褐色,水渍状,后变为中心灰褐色的不规则大斑。 穗颈和枝梗发病受害部暗褐色,造成穗枯。 谷粒染病早期受害的谷粒灰黑色 2、扩至全粒造成秕谷。 后期受害病斑小,边缘不明显。 病重谷粒质脆易碎。 气候湿润时,上述病部长出黑色绒状霉层,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病原 半知菌亚门真菌。 异 生孢子梗 2束状自气孔伸出,不分枝,稍曲,有隔膜。 分生孢子顶生,倒棍棒形或长圆筒形,微弯,褐色,有 3隔膜,大小 241m),有性态宫部旋孢腔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仅在培养基上发现,自然条件下不产生。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残体或附在种子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 病斑上的分生孢子在干燥条件下可存活 2,潜伏菌丝体能存活 3丝翻入土中经一个冬季后失去活力。 带病种子播后,潜伏菌丝体可直接侵害幼苗,分生孢子可借风吹到秧田或本田,萌发菌丝直接穿透侵入或从气孔侵入,条件适宜时很快出现病症,并形成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 高温高湿、有雾露存在时发病重。 酸性土壤,砂质土,缺磷少钾时发病。 旱秧田发病重。 菌丝生长温限 524适,分生孢子形成温限 830最适。 萌发温限 224适。 孢子萌发须有水滴存在,相对湿度大于 925。 饱和湿度下 254 小时就可侵入寄主。 防治方法(1)深耕灭荐,压低菌源。 病稻草要及时处理销毁。 (2)选在无病田留种或种子消毒。 (3)增施腐熟堆肥做基肥,及时追肥,增加磷钾肥,特别是钾肥的施用可提高植物株抗病力。 酸性土注意排水,适当施用石灰。 要浅灌勤灌,避免长期水淹造成通气不良。 (4)药剂防治参见稻瘟病。 专利查询。水稻胡麻斑病
本资源仅提供20页预览,下载后可查看全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相关推荐
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及防治
1、状 水稻黑条矮缩病主要症状为分蘖增加,叶片短阔、僵直,叶色深绿,叶背的叶脉和茎秆上初现蜡白色,后变成褐色的短条瘤状隆起,不抽穗或穗小,结实不良。 不同生育期染病后的症状略有差异。 苗期发病,心叶生长缓慢,叶片短宽、僵直、浓绿,叶脉有不规则蜡白色瘤状突起,后变黑褐色。 根短小,植株矮小,不抽穗,常提早枯死。 分蘖期发病,新生分蘖先出现症状,主茎和早期分蘖尚能抽出短小病穗,但病穗缩藏于叶鞘内。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20xx年度党总支工作总结
的台阶。 做好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工作 1),我院现有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类)、计算机科学技术(师范类)两个本科专业,数学教育、计算机应用技术(师范和非师范)、计算机信息管理(师范)、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商务 5 个专科专业。 今年我们本着巩固现有专业,提高教学质量,建设特色优势专业的思想,进一步审订、修订了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特别是对两个具有特色优势的本科专业
数据库设计毕业设计作业
,对任何外键列采用非成组索引。 考虑数据库的空间有多大,表如何进行访问,还有这些访问是否主要用作读写。 2) 大多数数据库都索引自动创建的主键字段,但是可别忘了索引外键,它们也是经常使用的键,比如运行查询显示主表和所有关联表的某条记录就用得上。 3) 不要索引 memo/note 字段,不要索引大型字段(有很多字符),这样作会让索引占用太多的存储空间。 4) 不要索引常用的小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