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胡麻斑病内容摘要:

1、状又称水稻胡麻叶枯病。 全国各稻区匀有发生。 从秧苗期至收获期均可发病,稻株地上部均可受害,以叶片为多。 种子芽期受害,芽鞘变褐,芽未抽出,子叶枯死。 苗期叶片、叶鞘发病多为椭圆病斑,如胡麻粒大小,暗褐色,有时病斑扩大连片成条形,病斑多时秧苗枯死。 成株叶片染病初为褐色小点,渐扩大为椭圆斑,如芝麻粒大小,病斑中央褐色至灰白,边缘褐色,周围有深浅不同的黄色晕圈,严重时连成不规则大斑。 病叶由叶尖向内干枯,潮褐色,死苗上产生黑色霉状物(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叶鞘上染病病斑初椭圆形,暗褐色,边缘淡褐色,水渍状,后变为中心灰褐色的不规则大斑。 穗颈和枝梗发病受害部暗褐色,造成穗枯。 谷粒染病早期受害的谷粒灰黑色 2、扩至全粒造成秕谷。 后期受害病斑小,边缘不明显。 病重谷粒质脆易碎。 气候湿润时,上述病部长出黑色绒状霉层,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病原 半知菌亚门真菌。 异 生孢子梗 2束状自气孔伸出,不分枝,稍曲,有隔膜。 分生孢子顶生,倒棍棒形或长圆筒形,微弯,褐色,有 3隔膜,大小 241m),有性态宫部旋孢腔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仅在培养基上发现,自然条件下不产生。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残体或附在种子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 病斑上的分生孢子在干燥条件下可存活 2,潜伏菌丝体能存活 3丝翻入土中经一个冬季后失去活力。 带病种子播后,潜伏菌丝体可直接侵害幼苗,分生孢子可借风吹到秧田或本田,萌发菌丝直接穿透侵入或从气孔侵入,条件适宜时很快出现病症,并形成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 高温高湿、有雾露存在时发病重。 酸性土壤,砂质土,缺磷少钾时发病。 旱秧田发病重。 菌丝生长温限 524适,分生孢子形成温限 830最适。 萌发温限 224适。 孢子萌发须有水滴存在,相对湿度大于 925。 饱和湿度下 254 小时就可侵入寄主。 防治方法(1)深耕灭荐,压低菌源。 病稻草要及时处理销毁。 (2)选在无病田留种或种子消毒。 (3)增施腐熟堆肥做基肥,及时追肥,增加磷钾肥,特别是钾肥的施用可提高植物株抗病力。 酸性土注意排水,适当施用石灰。 要浅灌勤灌,避免长期水淹造成通气不良。 (4)药剂防治参见稻瘟病。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