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建设生态城市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相对较少,加之我市林业发展主要以森林旅游、经济林、山区林副特产、花卉、苗木及贮藏加工为主,这些产业都是高投入、周期长,发挥效益较长的产业,而我市林业单位自身基础薄弱,产品市场开拓不力,影响了其进一步发展。 西安是特大城市,历史文化名城。 %,同时,由于城市信息,商贸、交通高度发达,土地利用从传统生活型向城市型发展。 据统计资料,1949年,。 2004年,全市人口发展到725万人,(),%%。 其次是农用地和非农用地矛盾突出。 19492004年的55年中,全市耕地面积减少了96920hm2(),相当于减少户县和蓝田两县现有耕地面积之和。 再次,农业内部用地矛盾突出。 主要是经济作物,特别是林果与粮食争地现象日益严重。 中低产田比例大,%,农业、林业用地生产率低。 2002年,,特别是东南部黄土台塬和骊山丘陵区,耕作粗放,荒山秃岭,成为全市贫困地区。 由于城市建设资金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市土地产出率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相对较低。 、浪费、污染严重由于部分地区乱砍、滥伐,过度垦殖,掠夺式经营,造成生物资源毁坏和生态环境失调,水土流失比较严重。 %以上,森林植被破坏,林线上升,裸岩、荒山扩大,土地资源减少,土壤肥力下降,地力退化。 农村建房扩大庄基,乱占耕地。 有的土地开发由于资金问题,对土地征而未用,长期闲置。 乡镇企业用地无计划,过于分散。 部分农村任意毁田卖沙卖土,填放垃圾,造成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 由于西安工业集中,排放大量有害“三废”,污水灌溉,生活垃圾自然堆放,化肥、农药使用不当,使部分土地、水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破坏较为严重。 这些坡耕地不仅产量低下,而且破坏了水源涵养,并加剧了水土流失。 近年来,全市果园面积迅速增加,大量地占用了优质耕地。 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量依然较大,而且速度不减,基本农田保护形势十分严峻。 国家级园林城市的主要标准: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不低于35%,绿地率不低于3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低于6m2,城市街道绿化普及率达95%以上,市区干道绿化带不少于道路总用地面积的25%。 居住区绿化、新建小区绿化面积应占总用地面积的30%以上,旧居住区改造绿化面积不少于总用地面积的25%,公园化单位不低于全市单位总数的20%,各项环保监测指标均不超过规定标准。 目前,我国共有建制市662个,%%。 西安市在一定程度上低于平均标准,主要表现在:城市绿地不能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同步增长,绿地的增长速度远远低于人口的增长。 规划绿化用地在实施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使城市绿化用地改变为其他用地。 在安排城市基本建设投资和各类新的开发区建设项目中,亦未能对发展城市绿地按规划给予相应的投资。 目前制定的城市配套费并未包括居住区级以上的城市公共绿地。 在规划管理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变化,特别是近年来为了照顾一些开发单位的利益,在用地布局及使用性质的变动中,改变了规划绿地的布局与面积,甚至取消的比较多。 开展全民绿化意识教育工作尚不够深入,城市园林绿化的宣传工作不够扎实,单位违章占用现有绿地,破坏绿化的情况时有发生。 通过以建设浐灞生态区一步步逐渐开展十一五规划,生态治理与基础建设双管齐下,浐灞区已相当程度上改善了西安的生态环境、城市功能与品位。 浐灞生态区成立于2004年9月,是西安重点发展的“四区一港两基地”之一,也是“十一五”规划的建设重点之一,规划总面积129平方公里,北至渭河南岸,南抵绕城高速,西起西铜公路,东至西康铁路,包括浐河、灞河两河四岸的南北向带状区域,其中集中治理区89平方公里。 通过流域综合治理、生态重建和开发建设,逐步在生态区范围内建成若干城市组团。 预计到2020年,人口将达到55万,基本建成集生态、会展、商务、休闲、文化、居住等功能为一体的新城区,从而使浐灞生态区成为生态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宜居宜创业”的西安第三代新城。 据初步测算,生态区全面建成后,西安中心市区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在2004年的基础上可翻一番,可以极大提高全市整体空气质量,缓解城市噪音污染和热岛效应,改善生态环境。 景区内的生态湿地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具有降解污染、调节气候、补充地下水、观光旅游等重要功能。 建设浐灞生态区,既是生态恶化和城市增容双重压力的一种无奈选择,也是城市发展模式的主动求变。 成立以来,浐灞生态区从解决河道污染、垃圾围城、非法挖沙三大生态灾害入手,在核心区内进行了生态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生态治理方面,先后实施了浐河碧水工程、桃花潭景观工程、雁鸣湖湿地工程、广运潭生态工程等,新建4座橡胶坝,建成9个亲水码头,新增水面8900余亩,占西安市新增水面比例的80%以上,累计超过16000亩,%,累计完成绿化6700亩,沿路修建绿化带42公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3平方米,清理垃圾120万方,铺设截污管道23公里,正在建设第五和第十二污水处理厂,浐灞河下游区域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三大生态灾害得到治理,区域生态涵养功能大幅提高,生态环境显著改。西安建设生态城市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