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空秕粒的成因和防治内容摘要:

农业技术全集之植,般水稻空秕粒率为 10%20%,严重的可达 40%,对水稻产量影响很大。 一、形成原因水稻空秕粒率的高低,主要受 3 个因素影响。 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特别是在抽穗扬花期,环境条件不适宜。 如温度超过 35%,或低于 20,阴雨天多或过于干旱,都将影响稻穗的发育和授粉授精,导致授粉困难,从而使水稻空秕粒率增加。 肥不合理,栽培密度过大,稻田排水不丧或长期深灌水,中期晒田时间过长、过重,后期断水过早,植株早衰,均会影响授粉授精。 使空秕粒率大量增加。 稻受病虫为害,防治不及时,也会加重空秕粒率。 二、防治方法。 除加强栽培管理外,采用以下混合液,可大幅度降低水稻空秕粒率:圣农素 10 克+赤霉素 +硼肥 100 克+水 15 千克,在水稻破口期和穗期各喷 1 次。 在稻温病、稻曲病、纹枯病严重的地区,在上述混合液中加硫酸铜 25 克+食盐 50 克+醋 100 克,不但能迅速铲除病害,还可增加授精,减少空秕粒。 如有虫害,可添加毒赛耳 10 克。 圣农素能显着减少空秕粒,主要作用是:能使水稻抽穗整齐,提高雌花和雄花活力,促进花粉管伸长,预防花粉败育,增强授粉授精能力;增强光合作用,使植株健壮,防止生理性早衰,增强抵抗连续阴雨、干热风、光照不足等不良环境对水稻的影响,特别是增强低温下的授粉授精能力;增强药效、肥效,提高农药的防病杀虫效果,使受害水稻尽快恢复健康生长。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