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缺钾发僵防治内容摘要:

1、稻缺钾发僵,称为赤枯病,早晚稻都有发生,发病后,水稻生育期一般延迟1015 天,减产 23 成,严重的减产 5 成以上。 一、病症一般在稻田返青后开始发病,直到插种后的 1 个月左右发病达到最高峰。 稻株生长停顿,株型矮小,叶色深绿,植株从下叶渐向心叶、叶片从叶尖向叶基逐渐转为黄色至黄褐色,并发生赤褐色大小不等的斑点或斑块,这些斑点或斑块逐渐增多扩大连成条斑(有的品种叶色赤褐,但不生有任何斑点),全叶或整株变为赤褐色,只有少数心叶保持绿色、无斑点,有的嫩叶中脉先呈黄白色,后来出现赤褐色斑点或斑块,远看稻田象被火烧焦一样。 有的叶梢及茎秆上也发生褐色条斑,剖视茎基节与节间变黑发臭。 发病严重时,全株从下 2、叶开始渐次枯死。 发生赤枯病的稻株根系均易老化腐朽,细根易脱落,新根少,呈黄褐色至暗赤褐色,后多变黑发臭,甚至腐烂。 二、病因赤枯病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中毒发僵,由于土壤通气条件不良,氧气缺乏,还原作用增强,氧化还原电位降低,有机物质在厌氧分解过程中,产生可溶性二价铁、有机酸、硫化氢等还原性有毒物质,使稻根中毒发黑,甚至腐烂。 白色的新根少或不发新根,稻根的吸收能力大大降低,特别是钾的吸收显著减少,打破了稻株体内钾和氮吸收量的平衡,使钾、氮比显著降低,容易发生赤枯病或缺钾症。 病株缺钾后,体内蛋白质合成受阻,生长处于停顿状态。 二是冷害发僵,如山区的冷水田、锈水田,由于水温和土温较低,稻根生长缓慢 3、,从而减少了养分的吸收面积;同时,土壤中含还原性的二价铁多,妨碍稻根对养分的吸收,也影响了钾的吸收而诱发赤枯病。 三、防治措施防治水稻赤枯病的关键是改良发病田土壤。 对排水不良的烂泥田和山区的冷水田、锈水田,通过开沟排水、降低地下水位、沙田掺泥、泥田掺沙、增施磷钾肥料等措施,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改善土壤团粒结构,达到提高土壤肥力的目的。 对已发生赤枯病的稻田,可采用如下办法挽救:(1)立即排水搁田,增施磷钾肥,如施用氯化钾、过磷酸钙或草木灰混石灰、腐熟粪水等,施后露田,待稻株发生新根后再灌浅水,以提高土温,改善土壤透气性,加速肥料分解,中和酸性,消除有毒物质,促使稻株较快恢复生长。 (2)对土壤浮糊、扎根不良的稻田可结合排水搁田,亩施石膏粉 510 公斤,使土壤沉实,有利稻苗扎根。 (3)对土质差、肥力低、禾苗生长过弱的稻田,应同时追施速效氮肥。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