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如何保全苗,防死苗内容摘要:
1、死苗(1)保全苗苗全、苗齐、苗壮,是水稻旱种高产的基础。 能否达到一播全苗,是水稻旱种成败的关键。 水稻幼芽顶土能力弱,整地、播种质量差,地下害虫危害等都容易造成缺株、断垄。 水稻旱种品种要求选用顶土能力强、耐旱、灌水后长势快的水稻品种。 旱种整地多采用旱整,要求土地平整、土壤细小均匀、底墒足、无坷拉。 旱整地时对土壤水分有一定要求,适耕水分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 40%45%,太干太湿均不适耕作,而且平整度差。 播种质量包括播前种子处理的质量、播种适期、土壤墒情、播种深度和覆土、镇压质量等。 规范的种子处理可以增强种子活力,提高发芽率和发芽势以及防治稻瘟病与恶苗病等。 种子处理包括晒种、选种、药剂浸种、催芽等, 2、操作方法和常规水田种稻类似。 有枝梗和芒的种子,晒种后要搓掉枝梗和芒,以防机械播种时堵塞孔口。 机械播种时种子催芽只需要达到露白破胸即可,否则易伤芽。 播种期安排上,一要根据前茬作物的收获期,接冬作物(油菜、麦等)茬口的,应抢早播种;二要根据品种的生育期、后期耐寒等特性,一般粳稻要比籼稻早播;另外,在低洼易涝地、冬闲田春播,还要考虑到土壤温度,以有利于快出苗、出齐苗和提高化学除草剂的效果以及尽可能地缩短旱长期,使分蘖期与本地多雨季节相吻合。 播种时要求表墒好、底墒足,既能保证顺利出苗,也能满足苗期旱长对土壤水分的要求。 一般表墒要求土壤相对湿度为 70%左右,即手握成团、落地即散。 若播种前后无雨、墒情不 3、足的,应根据不同土壤类型采取相应的造墒措施,以满足出苗对水分的需求。 一般墒情不足的,播后必须浇好“蒙头水”,使土壤塌实,促进种子扎根,发芽出苗。 蒙头水宜采取沟灌,浸透畦面即可。 播种深度要求“深不过寸,浅不露籽”,若播种过深或覆土过厚,稻种在地下放叶弯曲生长,顶土力减弱,易造成缺苗断垄;过浅甚至种子裸露,又会造成干芽,出苗困难或不出苗。 播种后,覆土要保证均匀严实。 镇压是水稻旱种的重要作业,镇压可以使土块破碎和田面平整,使播种层松紧一致,以保证播种深浅均匀,使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提早齐苗。 据北京市的旱种经验,粘土和粘壤土经过秋耕冬灌,土块夜冻昼晒,质地松解,早春及时镇压保墒,使土层达到土实下虚,适 4、于播种。 播后镇压,还有利于除草剂撒布均匀,提高药效。 麦(油)茬水稻旱种地块一般比较肥沃,土壤湿度大,蝼蛄、蛴螬、金针虫等地下害虫多,用呋喃丹、氯乳剂、辛硫磷等药剂拌种,防除效果较好。 (2)防死苗水稻早种,在保证全苗的基础上,要防止死苗。 因为水稻旱种在旱长期间如果遇到盐碱、板结、土瘦、水涝、干旱,经常出现死苗。 防止措施主要有:第一,不选用重盐碱地,旱种地和移栽田分片种植,不宜水旱插花,以免返碱死苗;第二,整地前,增施有机肥和磷肥,翻耕入土,促使水稻根系深扎,提高抗旱能力;第三,播种时,施硫酸铵作种肥,促使幼苗生长健壮;第四,稻苗第四完全叶长出前,不轻易灌水,以免降低耐早能力。 另外,水稻旱种如果灌水过急,旱生根系不能适应水生环境,也容易引起死苗,所以灌溉保水不宜过早、过深,同时要掌握“头水轻、二水紧“的原则,先湿润几天后再保浅水层,使稻根逐渐适应新环境。 在灌水的同时进行追肥,促进稻苗生长。 专利查询。水稻如何保全苗,防死苗
相关推荐
1、蛾科。 成虫体长 912 毫米,翅展 2125 毫米。 雌蛾前翅长三角形,淡黄白色,中央有 1 明显黑点;腹末有黄褐色绒毛一丛。 雄蛾前翅淡褐色,中央有 1 个小黑点,翅顶角斜向中央有一暗褐色斜纹,外缘有 7 个小黑点。 卵产成块,长椭圆形,初产时蜡白色,孵化前灰黑色,卵块有几十至一百多粒卵,上面盖黄褐色绒毛。 幼虫分 4 至 5 龄,初孵幼虫灰黑色,为 1 龄,也叫蚁螟。 2 龄,头黄褐色
2 1 1 1 2 121 1 2 12 1 2 1nn n nn nnn nn n nnn n nnn 2 *12 1 2 2 1 0 , ,2nn n n n c n Nn 设 *12 ,nnS c c c n
2、发展,造成大小不等的病斑,并逐渐干枯卷缩,造成玉米灌浆不足,从而减产,丧失商品价值。 防治方法:当发病初期,用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1:500 倍液进行全株喷雾防治,隔 710 天再防一次,连喷 23 次。 3、玉米锈病的防治:锈病主要发生在秋玉米上,当平均气温 2426 度,相对湿度 85%时极易发生和流行,病害流行时,叶背布满锈孢子腔和锈孢子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即,农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开发地方名优品种,是提高效益的重要途径。 嘉祥县细毛长山药,属山东省细毛长山药的优良品种,至今有近300 年的栽培历史。 其块根呈圆柱形,皮薄,表面有细毛根,黄色,有黄褐色斑痣,肉质细白,含有粘液质、皂甙、胆碱、尿囊素、精氨酸、淀粉酶、蛋白质、脂肪、淀粉及碘质,营养和药用价值很高,有健脾、益肾、补肺、止泻等作用,为滋补健身之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