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重点要点总结内容摘要:

实现时,公有制就不再是社会主义直接追求的目的,公有制的任务和目的首先应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要消灭剥削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还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答:社会主义要消灭剥削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需要具备两方面的条件: ① 生产力要有较高程度的发展。 剥削的存在,既是生产力发展到出现剩余产品的结果,又是生产力发展不够高的结果。 生产力的一定高度的发展,是消灭剥削的物质条件。 同时,只有生产力的较高程度发展,才能为实现人们的共同富裕创造物质条件。 ② 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 实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消灭剥削必须具备的社会条件。 在私有制基础上,生产力即使发展,也不可能消灭剥削。 而且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实现人们共同富裕的必要经济前提。 为什么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要实行按劳分配。 答: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在于: ① 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水平。 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没有达到能够实行按需分配的高度,只能实行按劳分配这种有利于劳动者的分配方式。 ② 劳动的性质。 社会 主义制度下的劳动,还没有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还只是或主要是谋生的手段。 因而人们要通过劳动取得谋生手段和生活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③ 社会主义公有制。 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没有社会主义公有制,就不可能实行按劳分配这种有利于劳动者的分配方式。 同时,社会主义公有制决定了劳动者个人所能提供给社会的只能是自己的劳动,因为没有属于私人的生产资料可提供。 而每个劳动者从社会所能获得的,也只能是个人消费品。 按劳分配的对象是怎样决定的。 答:按劳分配的对象是由两个条件决定的: ① 生产力水平。 按劳 分配的对象是生产的成果,社会主义社会所达到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着分配什么和分配多少。 ②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内部的分配方式,因而分配的对象只能是消费资料。 答: ① 社会主义社会保持合理生产过剩的必要性。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量过多地超过了有支付能力的需求量,经常会爆发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由于固定资本消耗的补偿和更新各年有所不同,原材料也需要有储备,因而需要有一定的合理的生产过剩,这种生产过剩实际上就是要保持社会再生产的顺 利进行所必需的物质储备。 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市场供给略大于需求的合理过剩是必要的,但应防止生产异常过剩。 ② 保持合理生产过剩的途径。 社会主义国家,应通过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尽可能避免生产异常过剩,保持生产合理过剩即正常过剩。 如何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剩余劳动。 答: ① 剩余劳动的客观存在。 除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极端低下而没有剩余劳动外,其他各种社会经济形态中都存在剩余劳动。 在剥削制度中劳动者的剩余劳动被剥削阶级所占有,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所提供的剩余劳动为社会或集体所 共同占有。 ②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剩余产品的用途。 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剩余劳动所形成的剩余产品,除一部分用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人口增长和扩大再生产以外,其余部分用来满足社会各个成员的福利和全面发展的需要。 为什么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要有计划地实现。 答: ① 国民经济比例关系的客观性。 任何社会的国民经济发展,都需要保持一定的比例,即按照一定比例将社会劳动分配于各个部门,合理配置社会资源,以保证社会再生产协调地运行和发展。 ② 有计划实现比例关系的原因。 列宁认为,社会主义要通过计划调节来实现国民经 济的比例关系,来自两方面的要求:一是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二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要求。 ③ 我国实行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我国要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因而要把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结合起来,以保证国民经济比例关系的顺利实现,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五、论述题。 答:( 1)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联系。 马克思把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看做是相互衔接和成熟程度不同的两个阶段。 他把社会主 义社会看做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把我们现在所说的共产主义社会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 ( 2)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共同经济特征。 马克思论述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共同经济特征是: ① 生产资料公共所有; ② 各个社会成员的劳动力作为统一的社会劳动力来使用,共同生产的产品也是社会的产品; ③ 社会产品中的一部分由社会所有和支配使用,另一部分归各社会成员消费; ④ 社会成员为社会提供劳动,由社会取得消费品; ⑤ 由社会计划调节劳动的分配和调节符合社会需要的生产比例; ⑥ 每个人的劳动是直接社会化的劳动,从一开始就构成社 会总劳动的必要部分。 因而他们生产的产品,不再互相作为商品发生关系。 但是,社会主义实践证明,社会主义社会还需保持和发展商品经济,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实现商品化和市场化。 答:马克思论述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在经济上的主要区别是:( 1)在社会分工方面。 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旧的社会分工,即每个劳动者长期乃至一生被束缚在一种职业上,使劳动片面化,并存在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根本差别。 而共产主义社会则消灭了旧的社会分工,人们 得到全面发展,体脑劳动差别缩小,人们可以根据需要和意愿变换工作。 ( 2)在劳动性质方面。 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对每个劳动者来说,还只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而没有同时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 而在共产主义社会,劳动已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 ( 3)在分配方式方面。 社会主义的分配方式是按劳分配,共产主义的分配方式是按需分配。 ( 4)在生产力方面。 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没有发展到极高程度,社会成员的需要还不能充分满足。 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将高度增长,社会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社会成员的需要将得到充分满足。 答: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是:( 1)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消灭剥削。 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首先要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以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 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 2)经济运行和发展的自觉性、计划性与比例性。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运行与发展,是一种自觉的、有计划进行的过程。 社会主义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比例性,主要是通过自觉地、有计划地调节而实现的。 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要把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结合起来。 ( 3)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实行按劳分 配原则。 按劳分配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有利于劳动者的分配方式。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 4)为实现共同富裕而大力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社会要迅速发展生产力,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 社会生产以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为目的,是社会主义区别于以往一切社会制度的最本质的特点。 答:( 1)过渡时期的涵义。 从资本主义社会消亡转入新的共产主义社会,首先要经过一个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 ( 2) 过渡时期是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 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总的来说是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 各国过渡时期的长短,视其原来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经济落后国家而有异。 愈是原来经济落后的国家,过渡时期所经历的时间就愈长一些。 过渡时期之所以不是短暂阶段,是由过渡时期的任务所决定的。 要根本改造一切社会关系,消灭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改造和消灭剥削阶级;要将分散的农民经济组织起来,建立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大农业;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新的社会主义的生产、交换、分配制度和经济体制,完成这些任务需 要经历复杂的、较长的过程。 ( 3)我国过渡时期的特点。 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我国革命取得胜利后,首先要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 所以,我国的过渡时期是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答:社会主义必须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原因是:( 1)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一定的所有制是一定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 没有公有制就不会有社会主义经济,也就不会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而有了社会主义制度,如果公有制这个根基被动摇,社会主义制度就随之动摇。 ( 2) 实行公有制是为了更快更好地发展生产。 以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就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 3)实行公有制以及在公有制基础上大力发展生产力,是消灭剥削、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必要条件和前提。 ( 4)实行公有制是实现社会主义国家整体利益、社会利益和长远利益的保证,有利于实现社会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目前利益的结合。 如何实现这一目的。 答:( 1)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 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保证全体社会成员的一切合理需要得到满足,实现人们的共同富裕和体力智力的全面发展。 而达到人们的共同富裕和全面发展所需要的物质资料,则应包括生存资料、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 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长,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所占的比重,将会逐步提高。 社会生产以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和全面发展为目的,是社会主义制度区别于以往一切社会制度的最本质的特点。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为实现这个生产目的创造条件。 ( 2)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途径。 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基本途径是发展生产力。 而发展生产力的主要途径:一是多投入,多产出,即主要依靠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增加产品数量。 但是,这个途径不能 提高劳动生产率,不能增加经济效益和人均收入;二是少投入,多产出,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同样多的劳动耗费,生产出更多的产品。 对于发展生产力来说,提高劳动生产率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世纪在社会制度发展方面出现的新变化表明了什么。 答:( 1) 20 世纪在社会制度发展方面的新变化。 20 世纪在社会制度发展方面出现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没有也不可能预见到的一些新情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社会主义革命不是首先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而是首先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 另一方面,在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论在生 产力还是在生产关系方面,都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如战后的第三次技术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劳资关系得到调整;在经济运行方面将市场机制与计划机制结合起来,发挥政府调节的作用。 ( 2)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命运。 资本主义国家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方面的新变化表明,在当代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资本主义还有一定的生命力。 但是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来看,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是终将为社会主义所代替。 答:( 1)以生产力标准评价资本主义制度的 历史进步性。 马克思主义评价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是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根据生产力标准而不是根据道义原则进行评价的。 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比起以往的社会制度,起了十分进步的作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尽管资本主义制度是剥削制度,资产阶级是剥削阶级,但并不否定它的历史进步作用,这种剥削制度的存在和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现象。 ( 2)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要被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 马克思主义提出资本主义制度要被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仍然是从生产力标准出发的。 19 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制度表现出生产力被浪费被破坏的明显现象,其 突出表现就是周期性爆发的经济危机,危机期间不仅有很大一部分产品被毁灭掉,而且有很大一部分现有的生产力被毁灭掉。 这就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不能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它必然要被新的生产关系所取代,建立起与社会化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制度。 第九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与历史地位 一、单项选择题 垄断资本主义存在经济迅速发展和经济停滞两种趋势的根本原因是:垄断。 垄断资本依靠其垄断地位和实力使技术进步的:动力减弱了。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允许范围内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可以 在一定时期内延缓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冲突。 食利国是指:依靠资本输出进行剥削和掠夺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 私人垄断特别是国家垄断和国际垄断的出现: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本质。 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持有垄断企业的小额股票表明:工人的雇佣劳动地位并未改变。 垄断资产阶级加强和维持政治统治的手段是:暴力镇压群众和推行改良主义。 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垄断资产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二、多项选择题 和停滞趋势的相互关系是: 能排除迅速发展趋势 : 的使用使原有机器设备发生重大无形损耗时 : 极作用 ,这些危机是指: 源危机 : 的基本矛盾 : 味着资本主义制度将自行消亡 的斗争 然的历史趋势 : 决定的 四、简答题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为什么技术进步的动因减弱了。 答: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技术进步的动因之所以减弱了,关键在于垄断资本能够依靠其垄断地位和实力取得高额垄断利润。 ① 垄断资本可以依靠其垄断地位,垄断生产和销售,规定垄断价格,从而获得高额垄断利 润。 ② 垄断资本可以依靠其垄断地位和实力,在竞争中击败对手,从而减弱了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商品成本来提高竞争力的积极性。 为什么垄断资本会人为地阻碍技术进步。 答:垄断资本之所以在一定时候和一定情况下会人为地阻碍技术进步,其具体原因有两个: ① 为了维持垄断价格。 当新技术和新设备的采用,使垄断价格难以维持时,就会人为地阻碍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应用。 ② 避免无形损耗的损失。 当新技术和新设备的采用,使原有的机器设备发生无形损耗时,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