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生态与现代农业省域示范区建设可行性研究总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也十分严 重 ,约 97%的天然草场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问题。 表 3 分区水土流失面积 分区 面积 (km2) 微度 轻度 中度 强度 极强度 面积 % 面积 % 面积 % 面积 % 面积 % Ⅰ Ⅱ Ⅲ Ⅳ 17 合计 注 :引自《宁夏国土资源遥感综合调查报告》。 表中分区为原报告中水土流失区的分区。 表 4 沙化土地面积 县名 沙化土地面积( km2) 占县面积 % 占总沙化土地面积 % 微度 轻度 中度 重度 小计 陶乐 灵武 1474.4 利通区 中卫 中宁 盐池 4448.6 同心 灌区腹地 合计 7677.2 100 注 :引自《宁夏国土资源遥感综合调查报告》。 表 5 引黄灌区土壤盐渍化面积 分区 县名 盐渍化面积(万亩) 占耕地 轻度 中度 重度 小计 面积 % 银北地区 惠农 平罗 陶乐 小计 56 银川地区 贺兰 银川郊区 永宁 小计 银南地区 青铜峡 灵武 利通区 中宁 中卫 小计 合计 注 :引自《宁夏国土资源遥感综合调查报告》。 18 综上所述,宁夏虽然仅占全国国土面积 %,但基本包容了我国北方地区的绝大部分的生态系统,集中了我国西北地区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可以说是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一个“微缩模型”。 典型而严峻的生态环境状况 ,既说明了宁夏生态环境建设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更显示了把宁夏作为我国西北地区现代农业与生态环境建设省域示范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生态与现代农业建设分区 分区原则与依据 (1 )相似性与差异性 主要考虑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农业资源条件、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现状等的相似性与区域差异性。 (2 )充分考虑与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建设密切相关的指标 在选用分区指标时,应重点考虑与农业生态和生态功能密切相关的自然要素指标,如降水、植被类型、干湿状况、地貌单元界线、土地利用等;同时也要将一些关键的生态环境 问题作为分区依据。 (3 )与西部区域类型相对应,宁夏特点与西部普遍问题相结合 为了保持自然综合体等级系统和层次序列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宁夏省域分区应与全国自然区划特别是西部区域类型相对应。 由于贺兰山山地和银川平原、卫宁平原在全国自然区划中分属于内蒙古高原西部区和河套灌区,因而将其分开并列。 分区方案中把 350mm 年降水量等值线作为干旱区和半干旱区的界线,一是考虑实地标志的明显性,因为 350mm 年降水量等值线大致与黄土丘陵北界及干草原和荒漠草原的分界线吻合;二是 300mm 和400mm 年降水量等值线十分靠近,最短 距离不到 16km,大体可代表雨养农业区的北界。 分区方案 依据上述原则和依据,按照区域生态特点、主导生态功能、突出生态问题和农业生产特色及其发展方向,把宁夏划分为5个生态与现代农业建设区(表 图 2)。 表 6 宁夏生态与现代农业建设分区及其与全国自然区划中的关系 中国自然区划 19 自然 区域 自然带 自然区 宁夏生态与现代农业建设分区 西北 干旱 区域 干旱中温 带 内蒙古高 原西部区 干旱带贺兰山山地林草保护区 干旱带宁中台地山间平原草畜区 河套灌区 干旱带宁北平原灌溉绿洲 综合农业区 东部 季风 区域 暖温带 黄土高 原 区 半干旱带宁南黄土丘陵雨养农牧林区 半湿润带六盘山山地水源涵养林区 图 2 宁夏生态与现代农业建设分区图 生态与现代农业分区发展方向和建设要点 干旱带贺兰山山地林草保护区 (Ⅰ ) 1)资源环境概况 该区位于自治区西北宁蒙交界的贺兰山区 ,面积 2070km2,占自治区总面积的 %,属西北干旱区域干旱中温带的内蒙古高原西部区。 以龟头沟 — 哈不梁一线为界分为南北两段。 南段,海拔 3000m 以上山 20 峰连绵不断,主峰 3556m,为宁 夏最高峰。 年降水量 442mm,年均温℃,年太阳总辐射 6119MJ/m2,日照时数 2023h,是宁夏北部“低温多雨”中心。 植被具有温带干旱区山地植被组合的特点和规律,垂直带谱为:海拔 1500~ 1800 阴坡和 1500~ 20xxm 阳坡为草原和旱生灌丛带, 1800~ 20xxm阴坡和 20xx~ 2400m阳坡为灰榆疏林带, 20xx~3100m 阴坡为针叶林带( 20xx~ 2200m 为油松林亚带, 2200~ 2400m为油松、云杉混交林亚带, 2400~ 3100m 为青海云杉林亚带), 2400~3000m 阳坡为落叶阔叶林与 中生灌丛带, 3000m 以上阳坡和 3100m 以上阴坡为高山灌丛和寒中生草甸带。 北段,山体低缓破碎,海拔一般20xxm 左右,植被为旱生灌丛和荒漠草原。 2)主要生态问题及发展方向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植被破坏引发的植被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山洪 ,以及北段的土地沙化等。 贺兰山作为荒漠草原与荒漠、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是我国重要自然地理界线之一;作为温带干旱区典型山地生态系统和银川平原的生态屏障,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灌溉绿洲的重要作用。 国务院1982 年确定其为水源涵养林区, 1988 年批准其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生态环 境建设的基本任务是保护和恢复植被,促进森林资源的再生、积累,达到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绿洲生态系统的目的,主要措施是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禁牧,同时要处理好与采矿业的关系。 干旱带宁北平原灌溉绿洲综合农业区(Ⅱ) 1)资源环境概况 宁北平原指银川平原和卫宁平原,包括银川、石嘴山和吴忠 3 市的黄河两岸平原地区,面积 9608km2,占自治区总面积的 %。 20xx年末人口 3170810 人,占总人口的 %。 在全国自然区划中,属西北干旱区域干旱中温带的河套灌区。 年降水量 200mm 左右;年均温 8~9℃,≥ 0℃积温 3703~ 4041℃,无霜期 149~ 161 天。 植被以人工植被为主,自然植被有荒漠草原、荒漠、草甸、沼泽等。 土壤主要有灌淤土、灰钙土、潮土、盐碱土等。 由于黄河蜿蜒于平原之上,得其灌溉之利,该区水、土、光、热等农业自然资源组合极佳。 自秦汉开渠引黄灌溉以来,逐渐形成了著名的灌溉绿洲,素有“塞上江南”之誉,是宁夏和全国的农业精华之地,主产小麦、玉米、水稻,农区牧业和水产养殖发展很快。 20xx 年水产品总量 48576t,人均 ,居西北各省区之首,外销率在 80%以上。 21 区内地貌可分为冲湖积平原、洪 积平原和洪积台地三种类型。 冲湖积平原为区域主体,系引黄灌区,海拔 1100~ 1200m 左右,地势平坦,沟渠纵横,农田广布,有大小湖泊、沼泽等湿地近千处。 洪积平原分布在贺兰山东麓,海拔 1200~ 1500m,由西向东倾斜,地面坡度1~7176。 ,前缘细土带已灌溉开发,其余部分为荒漠草原、半荒漠或荒漠。 洪积台地分布于香山北麓,海拔 1200~ 1700m,由南向北倾斜,被多条源于香山的冲沟切割,台面散布沙地、沙丘。 2)主要生态问题及发展方向 该区主要生态问题一是土壤盐渍化,尤以银川以北地区为重;二是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三是 湖泊、沼泽等湿地的萎缩、消失;四是平原周边、特别是贺兰山东麓的山洪危害;五是灌区与周边地区过渡带的土地沙化;六是黄河河岸坍塌;七是超量开采造成的地下水降落漏斗扩大和煤炭采空区的地面塌陷。 该区是宁夏人口聚集、工业集中、农业精华之地,生态环境与现代农业建设对保障和促进自治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生态环境建设应以保护和改善绿洲生态系统为基本任务,核心是水、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有效保护,关键在统筹黄河水、地下水、山洪水的科学利用和建立合理的土地利用、农业、种植业结构,既巩固并提高农业生产在宁夏和更大区域内的重要地 位,又防治土地盐渍化、沙化和维系湖泊、沼泽等湿地的存在。 现代农业建设要在适应可持续发展和市场经济要求、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以综合发展和优质高效为目标,统筹农、牧、林、渔和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的协调发展。 干旱带宁中台地与山间平原草畜区(Ⅲ) 1)资源环境概况 包括青铜峡市、利通区、灵武市、盐池县、中卫县、中宁县、同心县、海原县等辖区内除宁北平原和黄土丘陵外的其它地区,面积22659km2,占自治区总面积的 %。 20xx 年末人口 366860 人,占自治区总人口的 %。 是宁夏面积最大、人口 最少的地区。 在全国自然区划中,属西北干旱区域干旱中温带的内蒙古高原西部区。 年降水量 200~ 300mm,年均温 8℃左右,≥ 0℃积温 3564~ 3752℃,无霜期 141 天。 自然植被以荒漠草原为主,还有灌丛、森林、草原带沙生植被和荒漠。 土壤以灰钙土、风沙土为主。 地表径流和地下水源稀少,且含氟量高。 地表水产水模数 万 m3/a km2,为自治区平均值的%,按水资源总量计算的产水模数 万 m3/a km2,为自治区 22 平均值的 %。 区内地貌可分为台地、山间平原和山地3种类型。 台地分布在灵武市东部和盐 池县中北部,海拔 1500m 左右,岗地与宽谷相间,宽谷中散布“海子”、盐池,惠安堡盐湖是宁夏最大盐湖。 沙丘、沙地广布,且多集中成沙带,如横城 — 大处湖沙带,灵武 — 磁窑堡沙带。 植被为荒漠草原和草原带沙生植被,宁夏甘草和滩羊主要产地。 山间平原有韦州平原、红寺堡平原、清水河下游河谷平原与兴仁平原,海拔1300~ 1800m,多为洪积平原。 散布零星沙地、沙丘。 植被为荒漠草原。 山地有牛首山、卫宁北山、香山、烟筒山、罗山、青龙山等,海拔一般为 1500~ 20xxm,罗山主峰 2624 m,是宁夏中部最高峰。 植被以荒漠草原和草原化 荒漠为主,罗山北段分布森林,其特征与贺兰山相似。 台地和山间平原面积共 18588 km2,是宁夏扬黄灌区和生态移民的主要开发地和迁入地。 迄今已建有盐环定扬水、红寺堡扬水、同海固扬水等工程,开发土地 110余万亩,移民约 8 万人。 2)主要生态问题及发展方向 长期以来,农牧生产处在以维持生计的自然粗放状态,滥牧、滥垦、滥挖(以甘草为主的药用植物)、乱樵十分严重,自然植被遭到巨大破坏,土地沙化和植被退化成为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建设应该以植被的保护、恢复为核心,近期,一是封育禁牧,使天然草场得到“休养生息”和 “自我恢复”,二是在扬黄灌区等有灌溉条件的地区大力培育人工草场;远期,在西线南水北调实施和大柳树水利枢纽建成后,着力建设现代新型生态绿洲,彻底、稳定地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农业建设应以草畜产业为主攻方向,着力抓好围栏封育、林草结构、舍饲圈养、草畜平衡、草畜转化、良种引育、草畜产品加工等问题,使草业与牧业协调发展,相互促进。 宁夏中部及其毗邻的陕、甘、蒙地区,即拟议中的大柳树灌区,地处沙漠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属农牧交错区,是我国沙尘暴的主要源地。 这里土地资源丰富,光热条件好,但水资源贫乏,是水、土、光、热资源 极不平衡的地区。 若能有可靠水源保证,进行土地合理开发,建设新型生态绿洲,在沙漠与黄土高原之间筑起一道生态屏障,对改善我国生态环境、保证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发展都具有全局性的重大战略意义。 23 半干旱带宁南黄土丘陵雨养农牧林区(Ⅳ) 1)资源环境概况 包括固原市的大部分地区和同心县的南部,面积 13542km2,占自治区总面积的 %。 20xx 年末人口 2095209 人,占自治区总人口的%。 地貌为黄土丘陵,海拔 1700~ 20xxm。 在全国自然区划中,属东部季风区域暖温带(宁夏南部因地势较高仍属中 温带)的黄土高原区。 年降水量 300~ 500mm,绝大部分地区在 400mm以上 ;年均温 5~7℃,≥ 0℃积温2 569~ 3108℃,无霜期 113~ 149 天。 自然植被以干草原为主,局部地段分布草甸草原。 土壤以黑垆土、黄绵土为主。 区内地貌可分为梁峁丘陵、河谷川地、黄土塬3种类型。 梁峁丘陵是主体,沟壑纵横,地形破碎,水蚀强烈。 河谷川地沿清水河、葫芦河、红河、茹河等河流及其较大支流线状展布,穿插于梁峁丘陵之间。 黄土塬残存在彭阳县东南部、原州区西北和南华山北麓。 河谷川地和黄土塬地形平坦,土层较厚,主要为次生黄土和黑垆土、 黄绵土。 2)主要生态问题及发展方向 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 年侵蚀量约 1 亿 t。 河流年平均含沙量 100~ 380kg/m3,最高达 1580 kg/m3。 侵蚀模数 5000t3/a km2的流失面积达 6636 km2。 该区自然条件差,人口压力大,每平方公里 155 人的人口密度远超出土地承载能力,土地垦殖率高达 %,植被遭到严重破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