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食糯玉米施氮试验研究内容摘要:

1、广东,糯玉米因一年四季都能种植,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近几年发展迅猛。 据估计,广东省糯玉米种植面积现已扩大到 公顷以上。 本文以广东推广的鲜食型糯玉米香白糯为试材,进行了不同施氮水平试验,以期为鲜食糯玉米科学施肥提供科学依据。 1 试材料试验于 2005 年 9 月在仲恺农业技术学院钟村农场进行。 试验土壤质地为砂壤, 机质 氮 效氮 效钾 试玉米品种为香白糯(仲恺农业技术学院提供)。 供试氮肥为尿素(N,46%,市售),有机肥为腐熟的鸡粪(氮 五氧化二磷 广州市力尔胜有机肥料厂提供)。 验设计试验设 6 个处理(表 1)。 小区面积 方米,行距 65距 30植密度为 3200 株/667 平方米,随机区组 2、排列,重复 3 次。 氮肥分 2 次施用,播种前底施总量的 1/2,大喇叭口期施 1/2。 磷、钾肥及有机肥于播种前一次底施。 9 月 7 日播种,11 月 19 日收获,田间管理同大田生产。 品的采集和测定生长期间,定期观察记录各生育期的生长变化。 并分别在拔节期和抽雄前,选取生长健壮一致的植株进行标记,在抽雄期给已标记的植株雌穗套袋,吐丝期统一进行人工授粉,授粉后再套袋,3 天后摘袋。 收获时,每小区取中间 3 行调查株高、穗位高、茎粗,并各取 10 穗进行室内考种。 每小区取鲜穗 8 个,将其中 3 穗用镊子取果穗中下部 100 粒籽粒测其鲜重、干重。 余下 5 穗将中部籽粒剥下,混匀,在 70烘干至恒 3、重,磨碎过 60 目筛,用于测定游离氨基酸、粗蛋白质的含量。 其中游离氨基酸含量参照李合生的方法进行测定,粗蛋白含量参照宁正祥的方法凹进行测定。 2 氮对糯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各处理的糯玉米在播种 4 天后出苗,并均在授粉后 23 天采收,但各生育期出现时间不一。 5 处理的抽雄期比 1 提前 2 天,比 3 提前 3 天,而吐丝期比 1 提前 1 天,比 3 提前 2 天。 由此可见,配施有机肥的糯玉米比单施化肥的生长发育稍快。 氮对糯玉米经济性状的影响不同处理的穗粗、穗行数差异不显著,但其他经济性状随施氮水平的不同而异。 在单施氮肥处理中,株高、茎粗、穗长、秃顶长、穗粒数、行粒数等性状均以优,之后随施氮 4、水平的提高,各性状趋势变差,而鲜穗重、百粒鲜重、百粒干重却以 优,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其性状亦明显变差。 氮肥与有机肥搭配施用的 5 中, 比,除株高外,其他性状差异均不显著; 比,株高、穗长、鲜穗重、百粒鲜重、百粒干重差异显著。 因此,单施氮肥时,以施氮水平较低的 1 的经济性状较优,施氮水平提高,经济性状趋势变差,而氮肥与有机肥搭配施用后,氮对糯玉米产量的影响单穗鲜重以 最大,达 高 其次为 1。 经方差分析,4、K 的穗鲜重差异不显著,但均与 差异显著。 从小区实测产量看,产量依次为 1K2,其中 1、别比 产 且与 差异显著。 4 相比,两者的穗鲜重、小区产量相差不大;5 相比,小区产量差异显著 5、。 说明适当增施氮肥可获得糯玉米的高产,施氮水平过高,则产量下降,但氮肥与有机肥搭配施用可明显提高糯玉米的产量,总氮水平在 2867 平方米时,产量仍较高。 氮对糯玉米品质的影响籽粒的粗蛋白含量比较各处理的籽粒粗蛋白含量均高于 含量最高,其次是 差分析可知,4、间差异不显著,与 异显著。 籽粒的氨基酸含量的影响籽粒的氨基酸含量以 高,最低为 方差分析,各处理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2 的差异不显著;5 的差异不显著。 由此可得,施氮水平比 467 平方米可使氨基酸含量显著增加,但此后氨基酸含量则随氮的增加而迅速下降;氮肥搭配有机肥施用的籽粒氨基酸含量较低。 3 小结黄艳胜研究表明,普通玉米在 1867 平方 6、米的施氮水平下产量达到最高,过量施氮产量下降。 而金继运等研究亦指出,在氮;钾供应不足的土壤中,玉米产量以 1367 平方米施氮水平的最高,过量施氮产量下降。 本试验结果表明,施氮水平以 2867 平方米,氮肥搭配有机肥施用的产量最高,达到 575氮水平为 2467 平方米时,氮肥搭配有机肥与单施氮肥的产量相当。 均与单施氮肥(施氮水平 2867 平方米)处理差异显著。 综合考虑,667 平方米施氮水平应以氮肥(20配有机肥(4好。 本试验结果还表明,糯玉米的品质受施氮水平、施肥种类的影响较大。 单施氮肥时,适当提高施氮水平可提高籽粒的粗蛋白、氨基酸含量,但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其含量均显著下降,这与金继运等有关研究结果较一致。 氮肥搭配有机肥施用可提高籽粒粗蛋白含量,而氨基酸含量则较低。 从有关研究得出,在籽粒灌浆过程中,粗蛋白含量达到峰值后缓慢下降,而氨基酸含量达到峰值后则迅速下降。 本试验中,施用有机肥的糯玉米生长发育较快,授粉后 23 天采收已稍晚,这可能导致了氨基酸含量较低。 表 1 试验设计 67 平方米处理肥料用量总量代号尿素(N)有机肥(N)普钙(五氧化二磷) 粒 g 重/g 重/g/。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