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菇代料栽培的春菇管理内容摘要:

1、菇的春菇管理必须针对当地气候特点进行管理。 江南春季气候特点是低温、阴雨、多湿,待日平均气温大于 12,即可进行春菇管理。 春季是室外香菇发生全盛期,其产量占全年香菇产量的 30%60%(视品种和制棒时间迟早)。 管理之前,应根据出菇批数、失水状况及污染情况分别进行补水。 (1)补水经过秋季 23 批采收,菌棒含水量随着出菇数量增加、管理期拉长、木屑腐及营养消耗而逐渐减少,至开春时,菌棒含水量仅为 30%35%,菌丝呈半休眠状态,故必须进行补水,才能满足原基形成时对水分的需求。 春季气温稳定在 10以上就可以进行补水,方法是:先在沟内垫上薄膜,菌棒用 8 号铁丝或磨尖直径 米钢筋在菌棒端横断面刺孔,孔深 2、度为 2535 厘米,失水严重的可刺二孔(若不刺,将影响菌棒吸水速度);然后将刺孔后的菌棒与水沟平行排放 34 层,在菌棒上再垫一层隔水薄膜,围成水池状或筒状,先向上层薄膜内放水 2535 厘米,利用水分自身重力将汉内菌棒均匀压紧,再向下层的菌棒放水浸泡,上面不需要加压固定,菌棒便可全部浸在水中。 若浸水后菌棒飘浮水面,就达不到均匀吸水目的。 早春第一次浸菌棒补水,因菌棒失水过多,浸水时间应控制在 812 小时,每次浸棒后排尽沟水,使菌棒表面游离水晾干,小心搬回菇床,进行常规管理。 最近在福建一些地方,为了节省搬运劳力,将电源引入菇棚,不定点设置电插座,采用小型自吸(离心)电泵一端向浸水沟内吸水,另 3、一端接上淋水喷头,虽然一次性投资较高,但却节省大量劳力及管理费用。 (2)出菇针对春雨连绵、空气相对湿度大的特点,菌棒补水靠架后应拉稀顶棚遮阳物,增加棚内温度及日照,增大昼夜温差,诱导原基形成。 春季气压较低,为满足香菇发育对氧的需求,可将畦靠架上竹片弯拱提高 ,阴雨天甚至可将膜罩全部打开,以加强通风。 惊蛰后,雷雨频繁,要防止菇体淋水过度,给烘烤带来困难。 盖膜时,注意两旁或两头通风,不可盖密,天晴后马上找开。 晚熟品种大量香菇均在开春后发生,34 月份更是进入出菇高峰期。 香菇每采收一批结束后,让菌丝恢复 710 天,再按照上述方法补水、催蕾、出菇,周而复始。 晚春气温变化波动较大,要以防高温、高湿,进行降温工作为主。 可加厚顶棚遮阳,拆稀四周遮阳挂帘。 低海拔菇场 4 月底或 5 月初(视各地气温)结束春香菇的管理,清场后改栽毛木耳等其他食用菌,使菇棚周年得到利用。 高海拔山区栽培香菇菌种常延续到 6 月,但后期因菌棒收缩严重而产量甚低。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