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菇反季节栽培技术内容摘要:

1、菇的反季节栽培,是指利用自然或人工山洞、人防工事等进行夏季栽培,但多数地方没有该类设施,因此,利用普通大棚和降温设备进行反季节栽培,就将成为生产的主流,其技术要点为:1、栽培设施:普通食用菌大棚,完成春季生产以后,把原来的菌袋清理出去后,棚内打扫卫生,检查修补棚膜,喷洒适量的药物予以灭菌处理,然后,按大约25 厘米层高搭建出菇架,每个架子大约设 57 层,并将架子顶部用细竹竿类予以连结固定,确认无误后,将棚内灌入清水,待水渗下后,在棚内撒施石灰粉,即可将菌袋搬到架子上。 2、降温设备:目前,某研究所的专利产品“多功能水温空气调节器”已经进行定型生产,该设备既可在夏季进行降温生产,也能在冬季进行升 2、温栽培,一机两用,节能明显,效果极好。 2004 年,在我单位的食用菌基地进行示范性应用,在 78 月的菌种发菌过程中,可使培养温度降至 2025,使用效果很好;当低温季节需要进行升温时,只要少量的煤、柴等燃料,该设备的出风口温度最高可达到 70。 现在除食用菌生产外,并已应用于蔬菜大棚生产。 3、菌袋转色:常规生产程序进行菌种生产以及菌袋生产,待全部完成发菌后,即可将白色菌袋“井”字型码高,并覆盖塑膜、草苫等,使其升温的同时,通过调节草苫和塑膜的覆盖以及夜间的揭盖,一则促使菌袋表面的白色菌丝倒伏,二来增加菌袋的温差,促使其尽快转色。 4、调温催蕾:完成转色的菌袋,经补水处理后,即可搬入棚内,一律间隔 3、 5 厘米左右、单层排放,通过“多功能水温空气调节器”进行降温处理,12 天后,再施行高温刺激,配合棚内的用水、光照等刺激,约一周即有小菇蕾现出;此后,保持常规用水,尽量缩小湿差,以保证有菇蕾源源不断地现出。 该阶段的基本管理指标是:温度保持在 2030之间,其温差约在 1015;空气湿度在 75%95%之间,由于香菇的菌盖较厚,而且适应较大的湿差,所以,不必担心过大的湿差会导致死亡;通过调整棚顶的覆盖物,使棚内光照强度保持在3001200 勒克司;适量的通风,使棚内保持较清新的空气。 5、出菇管理:由于香菇菌袋的塑膜较厚,其菇蕾无法自行破袋而出,故需人工割破塑膜,方法是:在发生菇蕾的地方,用小刀 4、片将塑膜切开,注意不要伤到菇蕾,如果管理细心,可将塑膜沿菇蕾切一圆形口,这样可最大程度地避免发生畸形菇。 从幼蕾伸出之后,就进入出菇管理阶段,该阶段应保持:温度在2028、湿度在 75%95%之间、约 5001000 勒克司的光照和适当的通风;当菌盖直径达到 2 厘米以上时,可对菇体直接喷施食用菌三维营养精素。 当香菇菌盖边缘仍呈下卷态势(铜锣边)、但有要展开的趋势时,即应及时采收。 注意,一定程度上,该阶段的棚内温度和“叶面施肥”将决定香菇质量的高低。 6、下潮管理:香菇的潮次较为明显,当一潮菇采收后,菌袋的失水较为严重,故需补水、样菌,然后才能管理和收获下潮菇。 补水的常用办法是:利用原有的沟、渠、坑或挖一土坑,内铺塑膜,将菌袋排入,离上沿约有 20 厘米时,铺一塑膜使成凹型,在凹型里灌满水,形成一定压力后,再向菌袋的坑里灌水,待灌满后,维持 24 小时,即可排水,将菌袋再摆于出菇架子上,参考前述管理即可。 一般可收 5 潮菇左右,生物学效率在 80%左右。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