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生活网络联盟(DLNA)内容摘要:

数字生活网络联盟(DLNA) 1数字生活网络联盟(域网分享正变得越来越普遍,相比坐在电脑面前,大家更愿意躺在客厅的沙发上欣赏影视、音乐等多媒体资料。 不必羡慕别人的客厅设备先进、时尚,在了解 联技术后你会发现局域网分享并不高深、困难,别说庭影院电脑),就是机顶盒、甚至电视机等客厅设备也能随心所欲地分享局域网中的多媒体资源。 1产生和发展称 数字生活网络联盟 ),是由富士通、惠普、英特尔、联通、下、微软、诺基亚、飞利浦、三星、索尼等 17 家公司在 2003 年 6 月 24 日联合发起成立的联盟。 其前身名为数字家庭工作组 004 年才正式更名为 006 年就发展成拥有超过 300 家同盟的大型组织。 所以说,不是一个新鲜事物,但技术理念在组织成立之初是非常超前和先进的,在移动互联还未崭露头角的时候,它就已经站在了让电脑、家用电器和手机等便捷设备可以互2联互通的高度,希望借助网络,来达到远程、甚至无线播放多媒体资源的目的。 最初,由于 持的媒体格式有限,应用前景不被看好。 加上此前的不少设备,例如电视机还不具备网络接入能力,或者缺乏网络传输处理能力,需要额外设置 务端等问题让 起来并不方便,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内它未能被大众熟知。 但随着计算设备的更新,随之改进和扩展,支持的媒体格式逐渐丰富,协议更完善。 然后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全面兴起,终端设备的网络接入能力普遍增强,为搭建 供了良好的基础。 而 络存储) 、网络电视机顶盒、平板、智能电视等设备的热销,也带来了局域网多媒体应用的爆炸式增长,为用户们讨论的新鲜玩意、热点技术。 2用场景发展至今,经是现有 家庭网络标准化组织中成员最多的一个。 其覆盖的设备类型也是丰富多彩,从 放机、机顶盒、游戏机、手机、平板,到投影机、电视、,乎能将家庭应用环境中所有能上网的设备都连接起来。 实际上,也只有覆盖足够多种类的设备,才能发挥出于分享的优势和足够出色的适应性特点。 举个例子,以往我们想在电视上播放图像或者视频,大家通常的做法是将电视接上 机顶盒或者之类的播放设备,才能实现收看内容的目的。 但若你采用的是支持术的电视,那么你不需要将它与播放机或者 视频线互联,可以无线访问当前网络环境中所有 备中的多媒体内容并播放,这样的方式无论是便利性还是数据共享的广泛性都比老方法更加优秀。 当然,应用绝不仅仅是电视,只要能接入网络,无论是你的手机、播放机、机顶盒、游戏机、手机、平板,还是投影机、电视、们中的任何一个设备都可以是数据的提供者,也能是数据的接收、消费者。 它们能将自己存储空间中的数据分享给其他设备,也能从其他任一3设备中获取自己想要的数据。 简单点理解,你可以想象为 众多家庭计算设备的存储空间整合到了一起,形成了一个可以从任一节点进出的公共网络存储池,或者称为灵活的家庭私有云。 实际上从应用形式上看,为它甚至允许一台显示设备直接访问并播放网络中其他 备中的图像、声音或者视频资源。 说了这么多,竟是种什么样的技术,和当前的众多互联技术有何异同,能为用户带来哪些方便,使用时又该注意些什么呢。 前的主要应用就是在手机、平板和电视间实时分享资料,如一个远程无线投放技术标4无线投放媒体到大屏幕电视上是不少移动计算设备的卖点,这也是 术的典型应用电视盒子能自动搜索家中 的媒体资料,并在线播放,依靠的也是 术3技术基础拨开云雾看真身:基于传统网络的扩展竟是个什么 “样子”。 实际上,基于传统网络架构上的扩展协议,主要是能让支持此定义的设备可以相互沟通,而不需另外做其他的设定动作。 所以,作为 准设备,对网络的支持是必备的。 常见的有线网络 接 无线网络 b/g/n),都是 基础。 5对习惯了当前无线网络应用的用户们来说,你可以简单地将无线 应用扩展。 当然,包括连接稳定性和距离特性,无线环境中的 统都和 本一致。 对于分享来说,相互连接是基础,尤其是无线连接更便利。 但 何选择了 采用何种无线技术的问题上,可供数字家庭选择的主要有 蓝牙(种技术。 以往,单纯的 术无法做到点对点的数据传输,而必须透过交换机、路由器之类的交换设备才能构建局域网络。 而蓝牙(术虽然可以做到点对点传输,但是与 比,它不能满足家庭无线视频传输的高带宽需求,而且安全性也相对较差。 两种技术都有自己的缺陷,但综合考虑普及程度、性能等因素,然比蓝牙更易于改进,也最终被纳。 当然 议对现有的网络协议进行了扩展、增强,最重要的就是实现智能识别和点对点传输。 4术架构介绍功能究竟如何实现。 说它是基于现有网络架构的扩展协议,那么它究竟扩展了些什么,能让我们的网络更加方便易用的同时,还增强了兼容性、拓展了应用平台。 一般来说,一个网络协议架构的最低几层协议是处理硬件的,上面几层协议才是掌控功能的,比较接近中间层以及软件的需求。 不例外,它将整个协议的功能划分为 5 个部分,从下到上依次为:网络互连、网络协议、媒体传输、设备的发现控制和管理、媒体格式。 其中前三个部分,网络互连、网络协议、媒体传输,偏向硬件层面,解决设备互联、数据互传的基本问题;后面的设备的发现控制和管理、媒体格式则主要面向应用开发,提供功能特性。 络互连它规定了 接入网络的类型和协议,主要包括:6有线网络:802.3.i/u 以太网无线网络:a/b/g/输速度快、稳健长,而无线则因为使用便利而被看好。 络协议其规定了 备所使用的网络协议。 它们依旧遵循当前的 且考虑到 IP 地址空间等缺点,将会兼容支持 IP 然,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同时支持 IP IP 保证 IP IP 稳定互连才是该协议栈受到青睐的原因之一。 体传输其规定了所有 备都必须支持 议进行媒体的传输,这也使如何提高 议的大数据传输能力,并提高安全性成为新课题。 单纯就安全而言,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另外,在 协议中 经成为了一个必选项。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安全问题。 但使用软件做加解密工作,始终存在效率问题,很少有客户不对其处理速度怨声载道。 总之,输协议在效率和性能等问题上还有待完善。 7基础是 线、线传输协议,并非支持 线、线标准的路由器硬件景8协议功能划分图解,下三层偏“硬件 ”,上两层靠“软件”备的发现、控制以及媒体管理设备的发现、控制以及媒体管理组件,可以说是 议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 也许是由于英特尔是 发起者,因此当它再次参与发起,准的优秀特性自然不会落下。 准确点说 管理、控制层核心就是基于 展而来,通过一系列协议兼容设计来实现设备间的发现和管理功能。 同时也通过厂商定义的 准,满足设备间对媒体资源的管理。 控制层会令连接的设备自动完成网络信息设定,例如自动获得 且发现网络上其他连接的设备和它的功能等。 最终,让所有可连接的设备都可以有效合作。 媒体管理层则负责提供统一规则,它以一套各个设备均能识别的“语言”来帮助设备识别和管理各种媒体相关运用,让各种媒体可以被有效配置、管理与散布。 9机顶盒、C 等设备是 应用核心,也是最主要的 备智能电视在 主要扮演 色常见的 体格式这是 议层的最后一个组件,其规定了允许进行共享的数字媒体格式,主要分为图像和影音两个部分。 最初的 媒体格式的支持并不10宽泛,只有 在经过多次版本升级后,兼容性得到极大提升。 首先是图像,必须支持的是 他可选的有后是影音,频);(视频)。 可以说丰富程度已经大幅提升,但它对新型格式的支持依旧不太出色,例如不支持 主要是因为 规定编码协议定义超过 200 条,这能保证文件拥有足够好的兼容性,但同时也使得 证过于严格,新格式很难快速通过审核。 追新的朋友别期待 品能取代次世代的高清播放设备,至少现在还不行,它的最大意义在于足够方便、稳定,满足成熟文件格式的媒体分享,而非尝鲜。 5准定义的产品类型之前说到,可以将 单地认为是原有网络技术的扩展,其中一个重要改变就是智能识别,设备间能清楚知道彼此拥有什么样的功能,这是如何做到的。 这源于 议对设备做了详细定义,每一个设备在经过认证后都有一个身份标识,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提供了媒体档案的获取、录制、储存以及输出能力。 当然,有需要的话,多媒体档案的版权保护机制也可以被包含在内。 是一个多媒体资料服务端,即能从其他设备中获取和播放多种数字媒体内容,也可以给其他设备提供自己拥有的多媒体资源。 常见的如支持电视机顶盒、 放机、。 泛指可通过网络寻找并播放 (或输出)由供的媒体档案的设备,它们通常只接收,但并不提供资源。 主要的置有支持 术的智能电视、家庭剧院、打印机、能手机、无线萤幕以及某些游乐器终端等。 11作为遥控、中继装置使用,可寻找可播放的媒体资源,并指定到可播放该内容的终端播放装置中进行播放。 此类定义只限定于遥控功能,具备基本操作介面的智能型终端(例如不少智能手机)也可以当作 用。 可以在 络架构下提供打印功能的打印机,可提供打印图片或图文穿插文件的功能,提供了图形范本功能。 基本上,能就与传统 印机类似。 无论什么类别,以上所有设备都以一种共通的语言(议)进行“沟通”,只要经过 营认可,设备就会拥有身份标签。 此后各种设备就可以相互识别,并能在不必额外安装驱动程序和使用特殊线材的前提之下共享多媒体数据。 当然,线网络,或者 线网络来进行。 大特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