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白秆病内容摘要:

2、,四周褐色,后期叶鞘上生长方形角斑,中间灰白色,四周褐色,茎秆上也可产生褐色条斑。 病原 小麦壳月胞,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病菌分生孢子器埋生在寄主表皮下的气孔腔内,球形至扁球形,浅褐色或褐色,孔口突出在气孔处,大小 49814965(m);分生孢子梗缺,产孢细胞内壁芽殖式产孢,瓶型,外壁平滑无色。 分生孢子从产孢细胞上的产孢点上生出,后由瓶梗处接连产生,分生孢子无隔无色,镰刀形或新月形,弯曲,顶端渐尖细,基部钝圆,大小 1226m)。 孢子萌发时,芽管从两侧伸出。 病菌生长温限 020,最适为 15,25生长受抑。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在种子和病残体上越冬或越夏。 在青藏高原低温干燥的 3、条件下,种子种皮内的病菌可存活 4 年,其存活率随贮藏时间下降。 土壤带菌也可传病,但病残体一旦翻入土中,其上携带的病菌只能存活 2 个月。 在田间早期病害出现后,病部可产生分生孢子器,释放出大量分生孢子,侵入寄主的组织,使病害扩展。 该病害流行程度与当地种子带菌率高低,小麦品种的抗病程度及小麦拔节后期开花至灌浆阶段温湿度高低及田间小气候有关。 在青藏高原 7、8 月多雨、气温偏低易于该病流行。 向阳的山坡地,气温较高,湿度低,通风良好则发病轻;背阴的麦田,温度偏低,湿度偏大则发病重。 在麦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 防治方法(1)对小麦实行检疫,防止该病进入无病区。 (2)建立无病留种田,选育抗病品种。 (3)种子处理用 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 20g 拌 10种或 40%拌种双粉剂 510g 拌 10子、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20g,拌 10子,拌后闷种 20 天或用 2832冷水预浸 4 不时后,置入 5253温水中浸 710 分钟,也可用 54温水浸 5 分钟。 浸种时要不断搅拌种子,浸后迅速移入冷水中降温,晾干后播种。 (4)对病残体多的或靠近场面的麦田,要实行轮作,以减少菌源。 (5)田间出现病株后,可喷洒 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或 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 1500 倍液。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