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秆黑粉病内容摘要:

2、形,稍弯曲。 该菌存有不同专化型和生理小种。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冬孢子团散落在土壤中或以冬孢子粘附在种子表面及肥料中越冬或越夏,成为该病初侵染源。 冬孢子萌发后从芽鞘侵入而至生长点,是幼苗系统性侵染病害,没有再侵染。 该病发生与小麦发芽期土温有关,土温 926均可侵染,但以土温 20左右最为适宜。 此外发病与否、发病率高低均与土壤含水量有关。 一般干燥地块较潮湿地块发病重。 西北地区 10 月份播种的发病率高。 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 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如北京 5 号、阿勃、矮丰 1 号、矮丰 2 号。 换用无病种子。 (2)土壤传病为主的地区,可与非寄主作物进行 12 年轮作。 (3)精细整地,提倡施用日本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净肥,适期播种,避免过深,以利出苗。 (4)土壤传病为主的地区提倡用种子重量 40%拌种双或 50%福美双拌种。 其他地区最好选用种子重量 效成分的 20%效成分的 15%三唑醇等内吸杀菌剂拌种,具体方法参见小麦腥黑穗病。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