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壳针孢叶枯病内容摘要:

2、埋生于麦叶表皮下,扁球形,黑褐色,大小15020060100(m),孔口略突。 分生孢子无色,分大小两型,大型分生孢子较多见,长而微弯,有 35 个隔,大小 359813(m);小型分生孢子为单胞,细短,大小 59(m),两种孢子都可侵染小麦。 分生孢子萌发适温 237,最适 2025,菌丝生长最适温度 2024。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冬麦区病菌在小麦病残体上越夏,侵染秋季播种的麦苗,以菌丝体在麦苗上越冬;春麦区以分生孢子器和菌丝体在病残体上越冬,翌春条件适宜,分生孢子器释放出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侵染。 适温度下侵入,潜育期为 1521 天。 该病在低温、高湿条件易发病。 当夜温达 8以上并有雨露存在时, 3、发病较快,连作,施用带菌未腐熟肥料发病重;土壤瘠薄、施氮过多易发病;冬麦播种过早,病害有加重发生的可能。 防治方法(1)选用抗(耐)病品种如扬麦 1 号,甘麦 23,牛米特,合作 2 号、3 号、4 号等,各地可因地制宜地选择使用。 (2)加强农业防治措施清除病残体,深耕灭茬。 消除田间自生苗,减少越冬(夏)菌源。 冬麦适时晚播。 使用充分腐熟有机肥,增施磷、钾肥,采用平衡施肥技术。 重病田应实行 3 年以上轮作。 (3)药剂防治种子处理用种子量 三唑酮或噻菌灵、三唑醇(有效成分)拌种、40%多?福合剂按种子量的 种。 重病区,在小麦分蘖前期和扬花期用 70%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8001000 倍液或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600800 倍液、25%苯菌灵乳油 800 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600 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400600 倍液,隔 1015 天一次,共喷 23 次。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