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规范内容摘要:
ction on smoke management system ............................................ 48 Construction process inspection on subproject of smoke management system ... 49 System missioning inspection on smoke management system ................... 50 Appendix E Data inspection on project quality control of smoke management system ............ 51 Appendix F Acceptance of smoke management project ...................................................... 52 Project acceptance of smoke management system .......................................... 52 Hidden project acceptance of smoke management system ............................... 53 Appendix G Maintenance management inspection of smoke management system .................. 54 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code .................................................................................... 55 List of quoted standards....................................................................................................................56 1 1 总 则 为了合理设计建筑防烟、排烟系统,保证施工质量,规 范验收和维护管理,减少火灾危害,保护人身和财产安全,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工业与民用建筑的防烟、排烟系统的设计、施工、验收及维护管理。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的设计,应结合建筑的特性和火灾烟气的发展规律等因素,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做到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的设备,应选用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和有关准入制度的产品。 建筑 防烟、排烟系统的设计、施工、验收及维护管理,除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要求。 2 2 术语和符号 术 语 防烟系统 Smoke Protection System 通过采用自然通风方式,防止火灾烟气在楼梯间、前室、避难层(间)等空间内积聚,或通过采用机械加压送风方式阻止火灾烟气侵入楼梯间、前室、避难层(间)等空间的系统,防烟系统分为自然通风系统和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排烟系统 Smoke Exhaust System 采用自然排烟或机械排烟的方式,将房间、走道等空间的火灾烟气排至建筑物外的系统,分为自然排烟系统和 机械排烟系统。 直灌式机械加压送风 Mechanical Pressurization Without Air Shaft 无送风井道,采用风机直接对楼梯间进行机械加压的送风方式。 自然排烟 Natural Smoke Exhaust 利用火灾热烟气流的浮力和外部风压作用,通过建筑开口将建筑内的烟气直接排至室外的排烟方式。 自然 排烟窗(口) Natural Smoke Vent 具有排烟作用的可开启外窗或开口,可通过自动、手动、温控释放等方式开启。 烟羽流 Smoke Plume 火灾时烟气卷吸周围空气所形成的混合烟气流。 烟羽流按火焰及烟的流动情形,可分为轴对称型烟羽流、阳台溢出型烟羽流、窗口型烟羽流。 轴对称型烟羽流 Axisymmetric Plume 上升过程不与四周墙壁或障碍物接触,并且不受气流干扰的烟羽流。 阳台溢出型 烟羽流 Balcony Spill Plume 从着火房间的门(窗)梁处溢出,并沿着着火房间外的阳台或水平突出物流动,至阳台或水平突出物的边缘向上溢出至相邻的高大空间的 烟羽流。 窗口型 烟羽流 Window Plume 从发生通风受限火灾的房间或隔间的门、窗等开口处溢出的烟羽流。 挡烟垂壁 Draft Curtain 用不燃材料制成,垂直安装在建筑顶棚、梁或吊顶下,能在火灾时形成一定的蓄烟空间的挡烟分隔设施。 3 储烟仓 Smoke Reservoir 位于建筑空间顶部,由挡烟垂壁、梁或隔墙等形成的用于蓄积火灾烟气的空间。 储烟 仓 高度即设计烟层厚度。 清晰高度 Clear Height 设计烟层下缘至室内地面的高度。 烟羽流 质量流量 Mass Flow Rate of Plume 单位时间内 烟羽流 通过某一高度的水平断面的质量,单位为 kg/s。 排烟防火阀 Combination Fire And Smoke Damper 安装在机械排烟系统的管道上,平时呈开启状态,火灾时当排烟管道内烟气温度达到 280℃时关闭,并在一定时间内能满足漏烟量和耐火完整性要求,起隔烟阻火作用的阀门。 一般由阀体、叶片、执行机构和温感器等部件组成。 排烟阀 Smoke Damper 安装在机械排烟系统各支 管端部(烟气吸入口)处,平时呈关闭状态并满足漏风量要求,火灾时可手动和电动启闭,起排烟作用的阀门。 一般由阀体、叶片、执行机构等部件组成。 排烟口 Smoke Exhaust Inlet 机械排烟系统中烟气的入口。 固定窗 Fixed Window for Fire Forcible Entry 设置在设有机械防烟排烟系统的场所中,窗扇固定、平时不可开启,仅在火灾时便于人工破拆以排出火场中的烟和热的外窗。 可熔性采光带(窗) Fusible Daylighting Band 采用在 120℃~ 150℃能自行熔化且不产生熔滴的材料制作,设置在建筑空间上部,用于排出火场中的烟和热的设施。 独立前室 Independent Anteroom 只与一部疏散楼梯相连的前室。 共用前室 Shared Anteroom 剪刀楼梯间的两个楼梯间共用同一前室时的前室。 合用前室 Combined Anteroom 楼梯间的独立前室或共用前室分别与消防电梯前室合用时的前室。 4 符 号 计算几何参数 11,ba —— 排烟口的长和宽 A —— 每个电梯门和每个疏散门的有效漏风面积 kA —— 每层开启门的总断面积 0A —— 所有进气口总面积 mA —— 门的面积 fA —— 每个送风阀门的面积 gA —— 前室疏散门的总面积 lA —— 楼梯间疏散门的总面积 vA —— 排烟口截面积 wA —— 窗口开口面积 B —— 风管直径或长边尺寸 b —— 从开口至阳台边沿的距离 md —— 门的把手到门闩的距离 bd —— 排烟窗(口)下烟气的厚度 D —— 排烟口的当量直径 H —— 排烟空间的 室内净 高度 1H —— 燃烧物至阳台的高度 wH —— 窗口开口的高度 qH —— 最小清晰高度 w —— 火源区域的开口宽度 W —— 烟羽流扩散宽度 mW —— 单扇门的宽度 Z —— 燃料面到烟层底部的高度 1Z —— 火焰极限高度 5 bZ —— 从阳台下缘至烟层底部的高度 wZ —— 开口的顶部到烟层之间的高度 计算风 量、风速 g —— 重力加速度 jL — 楼梯间的加压送风系统所需的总送风量 sL — 前室的加压送风系统所需的总送风量 1L —— 门开启时,达到规定风速值所需的送风量 2L —— 门开启时,规定风速值下的其他门漏风总量 3L —— 未开启常闭送风阀门漏风总量 M —— 烟羽流质量流量 v —— 门洞断面风速 V —— 排烟量 maxV —— 最大允许排烟量 计算压力、热量、时间 pC —— 空气的定压比热 39。 F —— 门的总推力 dcF —— 门把手处克服闭门器所需的力 M —— 闭门器的开启力矩 0 —— 环境温度下的气体密度 P —— 疏散门的最大允许压力差 P —— 压力差 Q —— 火灾达到稳态时的热释放速率 cQ —— 火灾热释放速率中的对流部分 t —— 自动灭火系统启动时间 T —— 烟层的平均绝对温度 6 0T —— 环境的绝对温度 T —— 烟层温度与环境温度之差 计算系数 —— 火灾 增长系数 w —— 窗口型烟羽流的修正系数 —— 排烟位置系数; 0C —— 进气口流量系数 ` vC —— 排烟口流量系数 K —— 烟气中 对流放热量因子 n —— 指数 计算其他符号 1N —— 设计层数内的疏散门开启的数量 2N —— 漏风电梯门和疏散门的数量 3N —— 漏风阀门的数量 7 3 防烟系统 设计 一般规定 建筑防烟系统的设计应根据建筑高度、使用性质等因素,采用自然通风系统或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建筑高度大于 50m的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和建筑高度大于 100m的住宅建筑,其防烟楼梯间、独立前室、合用前室、共用前室及消防电梯前室应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建筑高度小于等于 50m的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和建筑高度小于等于 100m 的住宅建筑,其防烟楼梯间、独立前室、合用前室、共用前室及消防电梯前室应采用自然通风系统;当不能设置自然通风系统时,应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防烟系统的选 择,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当独立前室或合用前室满足下列条件之一时,楼梯间可不设置防烟系统 : 1) 采用敞开的阳台或凹廊; 2) 设有两个及以上不同朝向的可开启外窗,且独立前室两个外窗面积分别不小于 ,合用前室两个外窗面积分别不小于。 2 当独立前室、合用前室及共用前室仅有一道门连通走道时,且其机械加压送风口设置在前室的顶部或正对前室入口的墙面时,楼梯间可采用自然通风系统;当机械加压送风口未设置在前室的顶部或正对前室入口的墙面时,楼梯间应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3 当 防烟楼梯间在裙房高度以上部分采用自然通风时,不具备自然通风条件的裙房的独立前室、合用前室及共用前室应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且独立前室、合用前室及共用前室送风口的设置方式 应符合 本条第 2款的要求。 建筑地下部分的防烟楼梯间前室及消防电梯前室 ,当 无自然通风条件或自然通风不符合要求时 , 应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的设置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当采用独立前室且其仅有一个门与走道或房间相通时,可仅在楼梯间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 当独立前室有多个门时,楼梯间、 独立前室应分别独立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2 当采用合用前室时,楼梯间、合用前室应分别独立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3 当采用 剪刀楼梯时,其两个楼梯间及其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应分别独立设置。 封闭楼梯间应采用自然通风系统,不能满足自然通风条件的封闭楼梯间,应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当地下、半地下建筑(室)的 封闭楼梯间不与地上楼梯间共用且地下仅为一层时,可不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但首层应设置有效面积不小于。 8 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的场所,楼梯 间应设置常开风口,前室应设置常闭风口;火灾时其联动开启方式应符合本规范。 避难层的防烟系统可根据建筑构造、设备布置等因素选择自然通风系统或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避难走道应在其前室及避难走道分别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但下列情况可仅在前室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1 避难走道一端设置安全出口,且总长度小于 30m; 2 避难走道两端设置安全出口,且总长度小于 60m。 自然通风设施 采用自然通风方式的封闭楼梯间、防烟楼梯间,应在最高部位设置面积不小于 启外窗或开口;当建筑高度大于 10m时,尚应在楼梯间的外墙上每 5层内设置总面积不小于 可开启外窗或开口,且布置间隔不大于 3层。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规范
相关推荐
促各单位工程施工工期均达到≥ 95% 健全生产管理网 络。 每月召开一次生产会,并做好记录。 不定期检查工程形象进度,并加强指导工作。 2 控制工程专业分包供方的审批 对专业分包供方的审批率达到 100% 严格审批专业分包供方的各项能力,必要时参与对分包供方的考察及评审,并做好分包供方信息的备案。 加强对分公司及项目部在专业工程分包实施工管理情况的检查,确保分包工程满足要求。 对不合格专业分
2、16% ,淤土小于18%)时,就要冬灌;如果高于 70% 时,可适当推迟冬灌或不冬灌,但要加强松土、保墒措施,提高地温,促使小麦根系下扎,以培育壮苗。 冬灌时的苗情也是考虑是否进行冬灌的重要条件。 旺苗一般不缺水肥,不必冬灌。 弱苗(尤其是晚播麦、单根独苗)也不宜冬灌,以防止淤苗、凌台、冻伤麦苗。 甚至死苗。 对这类弱苗,可把冬水改为分蘖水,以水调肥,以肥攻苗,使麦苗由弱转壮。 下湿地麦田
3 当烟垂壁或梁的下垂高度应由计算确定,且应满足疏散所需的清晰高度,最小清晰高度应由公式。 当烟缕的质量流量大于 150kg/s,或储烟仓的烟层温度与周围空气温差小于 15℃时,应重新调整排烟措施。 补风系统可采用机械送风方式或自然进风方式。 室内或走道的任一点至防烟分区内最近的排烟口或排烟窗的水平距离不应大于30m,当室内高度超过 6m,具有对流条件时其水平距离可增加 25%。
2、季水温选择 4060要求拌匀,无灰包、疙瘩,用手捏成团又不粘手。 三、踩曲。 目的是利用人工或机械将拌好的曲料,踩压成一定形状,有益于酿酒所需的微生物生长繁殖的固体培养基。 拌和好的曲料,随即装入曲箱。 装好后,先用脚掌从中心踩一遍,踩实后再用脚尖沿曲胚四周踩几遍,踩紧、踩实、踩平和踩光。 中间可略踩松点。 踩好的曲胚排列摆置于踩曲场的一边,品温约25,刚一收汗,即端入曲室。 四、入室培养。
GB/T503282020 中还有一些相应的要求: 建筑资料员培训资料 1 建筑资料员培训教材 1. 新老规范的变化 1. 1自《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GB50300 2020颁布后,要求自 2020年 1月 1日起签订的勘察、设计、施工合同的工程,必须按照相对应的 14 个新规范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