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全蚀病内容摘要:

2、然条件下不产生无性孢子。 小麦变种(子囊壳群集或散生于衰老病株茎基部叶鞘内侧的菌丝束上,烧瓶状,黑色,周围有褐色菌丝环绕,颈部多向一侧略弯,有具缘丝的孔口外露于表皮,大小 385771297505(m),子囊壳在子座上常不连生。 子囊平行排列于子囊腔内,早期子囊间有拟侧丝,后期消失,棍棒状,无色,大小61102814(m),内含子囊孢子 8 个。 子囊孢子成束或分散排列,丝状,无色,略弯,具 37 个假隔膜,多为 5 个,内含许多油球,大小5392m)。 成熟菌丝栗褐色,隔膜较稀疏,呈锐角分枝,主枝与侧枝交界处各生一个隔膜,成“A”形。 在 养基上,菌落灰黑色,菌丝束明显,菌落边缘菌丝常向中心反卷,人工 3、培养易产生子囊壳。 对小麦、大麦致病力强,对黑麦、燕麦致病力弱。 禾谷变种 的子囊壳散生于茎基叶鞘内侧表皮下,黑色,具长颈和短颈。 子囊、子囊孢子与小麦变种区别不大,唯子囊孢子一头稍尖,另一头钝圆,大小 5(m),成熟时具38 个隔。 在大麦、小麦、黑麦、燕麦、水稻等病株的叶鞘、芽鞘及幼嫩根茎组织上产生大量裂瓣状附着枝,大小 150(m)。 在 养基上,菌落初白色,后呈暗黑色,气生菌丝绒毛状,菌落边缘的羽毛状菌丝不向中心反卷,不易产生子囊壳。 对小麦致病力较弱,但对大麦、黑麦、燕麦、水稻致病力强。 该菌寄主范围较广,能侵染 10 多种栽培或野生的禾本科植物。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小麦全蚀病菌是一种土壤寄居菌。 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