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全蚀病防治技术要点内容摘要:

2、壤中越夏或越冬,成为第二年的初侵染源。 存活于未熟腐有机肥中的病残体也可作为初侵染源。 以寄生方式在自生麦苗、杂草或其他作物上的全蚀病菌也可以传染下一季作物。 上述各类初侵染源中以病残体上的菌丝作用最大。 子囊孢子落入土壤后,萌发和侵染受到抑制,虽能导致一定发病,但其作用远不如病残体中的菌丝重要。 小麦全蚀病菌为土壤寄居菌,病原在土壤中存活年限因试验条件和方法不同其结果也不一致,从 12 年至 35 年不等,一年轮作可使病害减轻。 此病是一种土传病害,施用带有病残体的未腐熟的粪肥也可传播病害。 田间浇水、翻耕犁耙等导致病菌在较近距离的扩散。 关于种子传病及新病区发病的初传染源,一直存在争论。 所谓“种子传病”, 3、一般是指种子间混杂的病残体的传病作用。 将病残体混入种子或将收集的种子夹杂物混入土壤能够引起发病。 但生产用种子中混杂的病残体数量很少,以病区生产用种作传病试验并没成功。 无病区禁止从病区调运种子。 二、发病条件1、耕作措施:小麦害逐年加重。 合理耕作能减轻发病,但轮作不当则不一定减轻发病。 实施免耕或少耕,降低土壤的通气性,能减轻发病。 早播较适期迟播发病重。 2、营养因素:主要营养元素缺乏有利于全蚀病发生,但营养元素对全蚀病发生的影响较为复杂,一般认为土壤缺氮引起全蚀病严重发生,施用氮肥后全蚀病严重度降低。 也有报道称施用铵态氮(减轻小麦发病,加重春大麦发病;施用硝态氮(增加全蚀病菌的侵染,降低产量。 增施有 4、机肥,提高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能明显减轻发病是非常明确的。 土壤中严重缺磷或氮磷比例失调是全蚀病危害加重的重要原因之一。 施用磷肥能促进植物根系发育,减轻发病,减少白穗,保产作用明显。 钙等其他营养元素对病害也有一定的影响。 3、土壤性质及温湿度:沙土保肥水能力差,利于发病。 黏重土壤,病害较轻。 偏碱性土壤发病重于中性或偏酸土壤。 冬麦区冬季温暖、晚秋早春多雨发病重。 水浇地比旱地发病重。 夏季高温多雨有利于田间病残体的腐熟,降低菌量,能减轻冬麦发病。 4、品种抗病性:目前国内外均缺乏抗全蚀病的品种,小麦属和大麦属也缺乏可利用的抗源,仅在感病程度上有差异。 三、病害控制及防治措施1、合理轮作:重病区轮作倒茬可控制全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