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湿害防治方法内容摘要:

2、生的湿害较前期重,其中拔节孕穗期发生湿害损失最重,此间受害有效穗少,每穗粒数减少,粒重下降,产量降低。 在淮北麦区,湿害发生率虽然不是很高但为害不容忽视。 近 44 年来,徐州地区有 13 年发生不同程度湿害,占 可近 10 年涝渍为害增加,尤其是1989、1990、1991 年连续 3 年出现连阴雨,且雨量较大,导致小麦大面积倒伏,粒重下降,霉烂发芽,给小麦生产造成巨大损失。 1996 年秋播后,连阴雨持续10 天,降雨量达 铜山县大部分小麦遭受湿害,损失严重。 湿害的主要原因。 96 年 10 月下旬至 11 月上旬近 10 天降雨量 104常年同期增加 1997 年同期增加 水过多造成耕作层含水量 3、过高,耕作层水分饱和,氧气缺乏,根系长期处于缺氧状态,呼吸受抑,活力衰退,吸收水、肥能力下降,且土壤中有机物质在厌气条件下,产生还原性有毒物质毒害根系,根系生长不良,根量减少。 这时植株体内的氮素代谢下降,功能叶叶片内氮素含量明显减少,造成植株苗小叶黄或僵苗。 二是地下水位高,特别是距河流湖泊较近的麦田或低洼水浇麦,地下水位都高,对麦苗的根系下扎造成为害经测定湿害麦田小麦单株次生根仅 ,较对照减少 ,严重时几乎没有次生根。 苗期受渍,虽然越冬期能缓慢生长,到返青时,单株次生根比正常减少 23 条,造成苗小叶少、色黄、僵苗到返青期,单株茎蘖和总苗数也较正常少,到拔节期单株茎蘖达 ,三叶以上的大分蘖不够 4、,较正常少0626 个,且分蘖素质较低,造成最终成穗数偏低。 三是三沟不磁,排灌设施差,明水排不出去,暗水不能滤,沟厢不畅通,造成湿害发生。 四是布局不合理,尤其是水浇麦或称水田麦,没能实行连片种植,有的在冬灌田中插花种植,造成麦田明水排不出去,积水久之成灾,出现严重青枯死苗。 防治方法 (1)及时清理深沟大渠 开挖完善田间一套沟,排明水降暗渍,千方百计减少耕作层滞水是防止小麦湿害的主攻目标。 对长期失修的深沟大渠要进行淤泥的疏通,抬田降低地下水位,防止冬春雨水频繁或暴雨过多,利于排渍,做到田水进沟畅通无阻。 与此同时搞好三沟配套,旱地麦或水田麦都必须开好厢沟、围沟、腰沟,做到沟沟相连,条条贯通,雨停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