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湿害防治方法内容摘要:
2、生的湿害较前期重,其中拔节孕穗期发生湿害损失最重,此间受害有效穗少,每穗粒数减少,粒重下降,产量降低。 在淮北麦区,湿害发生率虽然不是很高但为害不容忽视。 近 44 年来,徐州地区有 13 年发生不同程度湿害,占 可近 10 年涝渍为害增加,尤其是1989、1990、1991 年连续 3 年出现连阴雨,且雨量较大,导致小麦大面积倒伏,粒重下降,霉烂发芽,给小麦生产造成巨大损失。 1996 年秋播后,连阴雨持续10 天,降雨量达 铜山县大部分小麦遭受湿害,损失严重。 湿害的主要原因。 96 年 10 月下旬至 11 月上旬近 10 天降雨量 104常年同期增加 1997 年同期增加 水过多造成耕作层含水量 3、过高,耕作层水分饱和,氧气缺乏,根系长期处于缺氧状态,呼吸受抑,活力衰退,吸收水、肥能力下降,且土壤中有机物质在厌气条件下,产生还原性有毒物质毒害根系,根系生长不良,根量减少。 这时植株体内的氮素代谢下降,功能叶叶片内氮素含量明显减少,造成植株苗小叶黄或僵苗。 二是地下水位高,特别是距河流湖泊较近的麦田或低洼水浇麦,地下水位都高,对麦苗的根系下扎造成为害经测定湿害麦田小麦单株次生根仅 ,较对照减少 ,严重时几乎没有次生根。 苗期受渍,虽然越冬期能缓慢生长,到返青时,单株次生根比正常减少 23 条,造成苗小叶少、色黄、僵苗到返青期,单株茎蘖和总苗数也较正常少,到拔节期单株茎蘖达 ,三叶以上的大分蘖不够 4、,较正常少0626 个,且分蘖素质较低,造成最终成穗数偏低。 三是三沟不磁,排灌设施差,明水排不出去,暗水不能滤,沟厢不畅通,造成湿害发生。 四是布局不合理,尤其是水浇麦或称水田麦,没能实行连片种植,有的在冬灌田中插花种植,造成麦田明水排不出去,积水久之成灾,出现严重青枯死苗。 防治方法 (1)及时清理深沟大渠 开挖完善田间一套沟,排明水降暗渍,千方百计减少耕作层滞水是防止小麦湿害的主攻目标。 对长期失修的深沟大渠要进行淤泥的疏通,抬田降低地下水位,防止冬春雨水频繁或暴雨过多,利于排渍,做到田水进沟畅通无阻。 与此同时搞好三沟配套,旱地麦或水田麦都必须开好厢沟、围沟、腰沟,做到沟沟相连,条条贯通,雨停田。小麦湿害防治方法
相关推荐
2、节间长在 米,利于抗倒;后期如需浇水,一定根据天气预报,掌握风雨前不浇、有风雨停浇的原则,科学运筹肥水。 (二)推广化控,防病治虫。 在小麦起身期拔节前每亩用 15%多效唑粉剂5060 克对水 4050 公斤喷洒,可有效的控制旺长,缩短基部节间。 也可每亩用 20%壮丰安乳剂(小麦专用型)3040 毫升对水 2530 公斤均匀喷施,可控制基部 13 节间伸长,不影响穗下节间,使小麦秆强壁厚
2、应根据天气预报,做到无风快浇、小风慢浇、大风不浇、遇雨停浇,以免因浇水而引起小麦倒伏。 对于豫南稻茬麦田,应注意排水降温,防止渍害。 及时防治病虫害小麦抽穗后,麦田多种病虫害常混合发生,对小麦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大。 我省小麦生育后期经常发生的病害主要有锈病、白粉病、赤霉病、叶枯病,常见的害虫有蚜虫、黏虫、红蜘蛛和吸浆虫。 根据我省植保部门预测,今年我省小麦病虫害偏重发生。 因此,加强病虫害测报
2、麦田,应根据天气预报,做到无风快浇、小风慢浇、大风不浇、遇雨停浇,以免因浇水而引起小麦倒伏。 对于豫南稻茬麦田,应注意排水降温,防止渍害。 及时防治病虫害小麦抽穗后,麦田多种病虫害常混合发生,对小麦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大。 我省小麦生育后期经常发生的病害主要有锈病、白粉病、赤霉病、叶枯病,常见的害虫有蚜虫、黏虫、红蜘蛛和吸浆虫。 根据我省植保部门预测,今年我省小麦病虫害偏重发生。 因此
2、”。 预防及补救措施:在小麦苗期,每 667 平方米用硼砂 克,掺细土 15 千克,开沟施于行间,或在小麦苗期和拔节期,用 砂溶液各喷 1 次。 缺锰症小麦每形成 1 吨干物质,需要吸收 26 克锰。 缺锰时,初期脉间失绿黄化,并出现黄白色的细小斑点,以后逐渐扩大,连成黄褐色条斑,靠近叶的尖端有一条清晰的组织变弱的横线,造成叶片上端弯曲下垂;根系发育差,有的变黑死亡;植株生长缓慢
电偶自动测 温、全站仪高精度测量、计算机应用等多项建设部、省推广的 四新 技术,为工程一次创优成功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证,《》 ()。 2020,该工程荣获首批省建筑结构优质工程奖 (结构楚天杯 ); 2020 年度,该工程荣获武汉市优质工程黄鹤奖金奖; 2020 年度该工程荣获湖北省优质工程楚天杯奖,并被湖北省建设厅评为无质量通病住宅示范工程,同年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