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霜霉病内容摘要:

2、囊。 包子柠檬形或卵形,顶端有 1 乳头状突起,无色,顶部壁厚,m),成熟后易脱落,基部留一铲状附属物。 起初菌丝体蔓生,后细胞组织中细胞变形,形成浅黄色的卵孢子。 初期结构模糊,后清晰可见成熟卵孢子球形至椭圆形或多角形,大小 8(m),卵孢子壁与藏卵器结合紧密。 一般症状出现后 36 天,即可检测到卵孢子。 叶片上叶肉及茎秆薄壁组织中居多,根及种子内未见,穗部颖片中最多。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卵孢子在土壤内的病残体上越冬或越夏。 卵孢子在水中经 5 年仍具发芽能力。 一般休眠 56 个月后发芽,产生游动孢子,在有水或湿度大时,萌芽后从幼芽侵入,成为系统性侵染。 卵孢子发芽适温 1920,孢子囊萌发适温 1 3、623,游动孢子发芽侵入适宜水温为 1823。 小麦播后芽前麦田被水淹超过 24 小时,翌年 3 月又遇有春寒,气温偏低利于该病发生,地势低洼、稻麦轮作田易发病。 防治方法(1)实行轮作发病重的地区或田块,应与非禾谷类作物进行 1 年以上轮作。 (2)健全排灌系统严禁大水漫灌,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发现病株及时拔除。 (3)药剂拌种播前每 50麦种子用 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100150g(有效成分为 25水 3种,晾干后中。 必要时在播种后喷洒 酸铜溶液或 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 8001000 倍液、72%克露(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 600700 倍液、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 9001000 倍液、霉威(普力克)水剂 800 倍液。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