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突变体的创造及育种利用研究内容摘要:

2、60 份。 经突变育种选育出了适合当地小麦生态条件的宛原 28阳 75原 18小麦品种,产生了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2 枝类型小麦我们现有的分枝类型小麦是普通穗型小麦的杂交后代,即用线照射和用秋水仙碱处理,后代分离出来的小穗轴伸长、分枝着生小花的小麦类型。 株高 4580型有:小分枝、中分枝、宽穗长分枝、圆锥小分枝、长穗少分枝型等;穗长宽多为 10大为 15长为 20穗小花数 150450 个,单株平均每穗 80250 粒。 这类材料由于受杂交、射线和化学药剂的共同作用,遗传基础复杂,稳定性差,但经过多年分离选择,部分类型的性状已相对稳定。 主要优点是多花多粒,缺点是晚熟,有些抗性较差,难应用于生产。 状 3、稳定的普通穗型突变体利用物理和化学因素诱发突变,产生的小麦新变异类型,经多年分离选择,植株性状基本稳定。 按其具有的特殊性状可分为大穗型、矮秆型、早熟型、抗源型以及优质型等。 大穗资源:株高 7585长 1523型长方或棍棒型,每穗 60110粒,千粒重 40g 左右,大穗多粒。 主要缺点是植株偏高,中晚熟,有些抗性较差。 矮秆资源:株高 2550长 814方或棒型穗,每穗 3050 粒,千粒重 3540g。 缺点是中晚熟、抗性差。 早熟资源:株高 6570长 810型长方,每穗 3540 粒,千粒重3840g,具有株叶型紧凑、抽穗早、成熟早的特点。 缺点是籽粒品质差、穗小、分蘖成穗少。 抗性资源:株高 65 4、75长 1214粒重 4045g,每穗 45 粒左右,高抗三锈、白粉、赤霉、叶枯、纹枯等病害。 缺点是成熟偏晚。 3 小麦突变体的利用途径为了更好的利用由诱变育种方法创造出的突变体材料,尽快选育出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小麦新品种,我们从 1997 年开始进行小麦突变体的利用研究,并依据其特征特性进行分组,确定其利用途径,经过几年的研究,已收到良好的效果。 分枝类型小麦的利用对分枝小麦的利用,我们主要从两方面切入:一是利用其不稳定性,从分枝突变体中选择出应用杂交方法难以得到的普通穗型的优良单株。 几年来,我们从分枝小麦中选出一千多个普通穗型的分离单株,经分离筛选获得 17 个优良变异类型。 它们的株高 6 6、状好、仅有个别缺点的材料,应用回交转基因方法,培育具有原品种优良性状的高产、优质、早熟小麦新品种。 实践表明,我们对 21 个材料应用回交方法再改良其性状,已收到良好的效果。 不稳定的突变体材料的利用诱变处理,后代分离世代多、范围广,能够出现各种各样的小麦新类型。 在世代分离选择方面,应着重田间选择,保留具有特殊性状的变异类型。 重点选择具有早熟、矮秆、大穗,抗性较好,品质优良的符合育种目标的材料。 经过几年的努力,现已筛选出 11 个综合性状优良的品系。 这些新品系具有早熟、丰产性好、抗逆性强、株型紧凑、优质等特点,其株高 6575长 1012粒数 4560 粒,千粒重 4048g,白粒、角质或半角质,经进一步试验,有望选育出优良品种。 4 结语实践证明,应用小麦品种间杂交、物理引变、化学诱变相结合的小麦“三结合”突变育种方法,是创新小麦种质资源的有效途径,是品种选育的有效方法。 对于从分枝类型突变体中选育出的高光效大穗小麦类型,在用于生产之前需根据其特征、特性进行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良种良法配套,才能发挥其增产潜力。 为了利用现有的突变体材料,加快良种进程,尽快选育出有较大利用价值的品种,不能只注重对某一个产量因素(如穗长、千粒重、穗粒数)的选择,而必须注重选择生产需求的变异类型。 在接近大田生产的条件下进行甄别鉴定,对于表现优异的品系进一步进行产比试验,以确定其实际生产应用价值。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