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冬季施工方案内容摘要:

时,拆除模板后混凝土表面应加以覆盖,使混凝土缓慢冷却。 2)具体拆模时间应根据同条件试块试压强度决定:墙体混凝土强度达到临界强度即 ,方可拆除内墙模板及外墙内模板;顶板及悬挑结构拆模,待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标准值 100%后方可进行。 14 3)拆除模板应办理书面拆模申请单,由技术负责人批准后方可进行拆除。 混凝土试块 留置 冬期施工混凝土试块留置不少于 3组。 其中, 一组同条件养护试块, 用于检验混凝土临界强度(≥ ) ; 一 组标准条件养护条件试块; 一组 留置 同条件养护 28 天后转标准条件再养护 28 天的试件即“双 28 天”抗压强度试 件。 大气测温 1)在测温之前,首先要对温度计进行严格挑选,温度计测量温度与实际温度不宜超过 ℃,用电子测温器逐一加以校对。 2)在施工现场西北 、东南 角及施工作业层面各设置一个百叶箱,派专人负责测量大气温度,应在每天早上 8: 00分 , 下午 14: 00 分,晚上 20: 00,凌晨2: 00分进行测温,且每昼夜测温次数不少于 4次,此外还通过百叶箱内的最高最低温度计测量最高最低气温。 将测量的数值认真 填入“大气温度测量表”中,且填写天气状况,即阴、晴、风、雨、雪, 并将测温值及天气状况填写在百叶箱旁的小黑板上。 混凝土测温 1)绘制墙 柱 测温孔平面布置图与顶板、梁测温孔平面布置图(附后)。 顶板按 建筑面积 每 100m2布置一个测温孔 ,孔深为 1/2 板厚 ,楼梯 板在最上一 跑台阶上 留置一个测温孔;梁按每 100m2建筑面积 布置一个测温孔 ,孔深为梁深的 1/3;每 棵框架 柱 均 在每根柱的 1/2 高度设测温孔一 个,测温孔与柱面成 90 度角,孔深约为 1/3 柱断面边长 ;剪力墙每 100m2布设 测温孔一个 , 孔距 楼 板面 约 1/2墙 高 ; 并在特殊部位及易受冻部位布置测温孔。 2)测温孔留置 ( 1)测温孔采用Φ 15 mm薄壁铁管,长度 15cm,在距一端 10cm用红漆做上标记,作为检查以后测温孔深度的标准。 ( 2 为便于测温时查找测温孔位置,将电脑打印的测温孔编号用 5cm透明胶带缠紧,按测温孔布置图的位置插上薄壁铁管。 ( 3)测温孔薄壁铁管方向应与混凝土面垂直,留置深度为 10cm,以红色标记为准。 3)混凝土浇筑时,应在施工操作现场测 量混凝土浇筑时的入模温度,混凝 15 土入模温度在气温高于 5℃时,不应低于 5℃;气温低于 5℃时,不应低于 10℃。 4)测温时,温度计在测温孔内留置时间 35min,且用棉球将测温孔封堵。 5)混凝土温度的测量应自混凝土浇筑完毕后 1h开始,在混凝土达到受冻临界强度( )前,隔 2h测量一次 ,达到受冻临界强度以后每 6h 测量一次。 停止测温时间报监理部门批准,由技术部门另行通知。 6)测温过程中,测温人员应对测量数据真实填写冬施混凝土测温记录,并进行分析与总结。 蓄热法养护时, 平均气温 5℃。 Tma=5℃ , T3=12℃ (入模温度 ) 楼板达到临界强度所需时间 σ =150,水泥为 ;保温方法:一层塑料布,一层 草帘 被,一层 多层板,据此查表得: Vce=, Pc=2300kg/m3, Cc=,ω =, mce=280,M=2/=, Qce=360 所以, K=(+*2+)= Q=ω *K*M/ Vce* Cc* Pc=****2300 = ψ = Vce* Qce* mce/( Vce* Cc* Pcω *K*M) = *3600*280/(****) = η = T3 Tma+ψ = 计算混凝土蓄热法养护冷却到 0℃(即达到临界强度)的时间 t( T=0℃),设 t=100 小时, T=η ^( Q*Vce*t) ψ ^Vce*t+ Tma =**100(*100)+(5)=≠ 0; 另设 t=70 小时,代入上公式得: *( *) 5 =(℃)≌ 0(℃)。 因此,得此结论:蓄热法养护时,顶板混凝土在浇筑后 70 小时后达到受冻临界强度。 楼板混凝土达到临界强度前的平均温度 Tm 16 t=70 小时,代入公式: Tm=( e*Vce*tη e*Q* /θ +η / ψ) / Vce*t+ Tma =(****70/+)/*705 = (℃ ) 因此,得此结论:蓄热法养护时 ,楼板混凝土达到临界强度前的平均温度为℃ 墙、柱混凝土达到临界强度所需时间 模板外侧填充 5cm 泡沫聚苯板外包彩条布,以最大表面系数 M=8 计,查表得,Vce=, Pc=2300kg/m3, Cc=,ω =, mce=280, Qce=360, K=( +) = θ =ω *K*mce/ Vce* Cc* Pc=**8/**2300= ψ = Vce* Qce*M/ (Vce* Cc* Pcω * K*M) =*360*280/(****8)= η = T3+ Tma+ψ =12+= 设 t=90h 时, T=0 T=η ^( θ *Vce*t) ψ ^( Vce*t) + Tma =***95+*905=(℃)≌ 0(℃)。 因此,得此结论:蓄热法养护时,墙、柱混凝土在浇筑后 90 小时后达到受冻临界强度。 墙、柱混凝土达到临界强度前的平均温度 Tm Tm=( e*Vce*tη e*Q* /θ +η / ψ) / Vce*t+ Tma =(**e4..01**95/+)/*955 =(℃) 因此,得此结论:蓄热法养护时,墙、柱混凝土在混凝土达到临界强度前的平均温度为 ℃。 搅拌站的保温 砼搅拌站前后台的出入口应做好封闭、站内通暖。 设置热水罐、外加剂储存容器。 各种材料的计量设备运转良好,站内测温设备齐全有效,记录准确,管理 17 规范 砼材料的要求 1)水泥 根据冬施结构砼处于普通低温气候环境中,采用综合蓄热法进行施工,所以采用 普通硅酸盐水泥,利用其早期强度高、水化热量大的特点进行砼的生产。 2)骨料 砂选用中砂,石子选用 5— 25mm 石子。 骨料中不应含有机物质、冰块、雪团,还要求清洁、级配良好、质地坚硬,含泥量砂小于 2%,石子小于 1%。 3)拌合水 拌合水中不得含有导致延缓水泥正常凝结硬化的杂质,以及能引起钢筋和砼腐蚀的离子,采用市政饮用的自来水。 4)外加剂选择与控制 根据当地气温变化和使用部位及工程特性的 要求,砼掺加无氯盐低碱类液态防冻剂,提高砼的耐久性并保证其在低温期的早强及负温下的硬化,配合拌合水加热和浇筑保温养护,来进行综合蓄热法冬期施工。 外加剂使用掺量由试验室确定。 进场的外加剂应事先做好复试工作,保证其性能达到技术要求,方可进行使用。 防冻剂使用时,可按要求掺量直接撒在水中同时投入,并设专人负责并做好记录。 5)砼的掺合料 砼中掺入一定量的粉煤灰,能达到改善砼性能、提高工程质量、节约水泥、降低成本,同时对砼后期强度的增长有利,并通过试验掺入减水早强防冻剂,将会有效的发挥其潜在的活性,进一步提高早期强度。 砌体冬期施工工艺 材料选择 水泥:宜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一般以 级为宜。 水泥不得受潮结块。 砂:宜用中砂。 外加剂:砌体冬期施工防冻剂宜优先选用单组分氯盐类外加剂。 砌筑砂浆 砂浆的强度等级及品种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流动性满足砌筑要求。 砂浆在运 18 输和使用时不得产生泌水、分层、离析现象,要保证砂浆组分的均匀性。 砌筑要求 ,外加剂的掺量必须准确无误。 冬期施工砂浆的搅拌时间应适当延长,一般比常温季节延长 ~ 倍,以 ~ 为宜。 搅拌机应设在温度不低于 5℃的保温棚内,砂浆应随拌、随运、随用,不得露天存放和二次倒运。 砖砌体砌筑时应优先采用一顺一丁的砌筑方法,必须采用 “ 三一砌砖 ” 方法进行操作,不允许大面积铺灰排砖。 砌体的灰缝饱满度应达到 80%以上,水平灰缝厚度 9~ 10cm。 冬期施工砌砖,墙体每日砌筑高度不超过 为宜,墙体留置的洞口,距交接墙壁处不应小于 50cm。 施工时不可浇水润湿砌块。 砌筑砂浆宜选取用水泥石灰混合砂浆,不宜用水泥砂浆。 为确保 铺灰均匀,并与砌块粘结良好,砂浆稠度宜为 50~ 60mm。 砌体在当日施工完毕后,必须将砖面灰渣清理干净后表面覆盖保温材料。 六 、冬期施工成品保护措施 混凝土抹压面层和铺保温层时 ,要垫小块竹胶板 ,保证表面平稳 ,不留脚印,及时盖好草帘被。 基底进行钎探时随时钎探随时掀移基底草帘被,以免基底土被冻。 在铺盖彩条布和草帘防火被时,不应破坏测温孔的位置及垂直度。 七 、冬期施工质量保证措施 ,负责项目施工质量的日常管理工作,树立要生产必先保 质量的指导思想,在工程质量与生产进度发生矛盾时,必须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做好生产安排。 各工种、各工序间必须进行交接检。 在交接过程中对工程质量、完成部位情况、防冻保温情况进行、互验,并在记录表中给予明确标注。 各工序作业班组有责任对上一工序的施工成果进行保护。 每周进行一次冬季施工检查,并召开一次工程质量分析会。 项目经理、 19 项目总工、各专业工长、质检员、技术员、材料员等均应参加。 发生重大质量事故要及时召开质量分析会,造成质量问题的责任人。 设专人测温,详细做好测温记录工作,整理归档。 测温人员同 时负责检查覆盖保温情况,熟悉掌握结构各部位的混凝土浇筑时间,遇大风天气要加强检查保温被的覆盖情况以防大风吹掀保温被,发现异常及时通知有关人员采取有效措施。 八 、冬期施工安全保卫措施 严格贯彻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建立由项目经理挂帅的安全生产领导小组,负责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的日常管理工作。 任何人不得违章指挥、作业。 加强对职工的冬施安全教育,并把外包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