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黄菇平面栽培及继代栽培生产技术内容摘要:

1、黄菇因其生长势强,抗逆性好,易栽培推广,生物效率高等特点,在山东省开发前景非常广阔。 山东省是植棉大省,近几年棉花种植面积更是直线上升,棉籽壳质优价廉,现以棉籽壳为主料,采用发酵料平面栽培,继代栽培榆黄菇生产技术介绍如下。 一、菌种生产1、菌种选择选择生长势强、抗逆性好,高产稳产,适应温度范围较广的菌株,如榆黄黄丝生长温度 535 度,以 2030 度为宜,子实体分化生长的温度 1030 度,最适温度 825 度,耐二氧化碳,常规栽培生物产量可达150%,继代栽培转化率可达 200%。 是适合山东省栽培的优良品系。 2、菌种制作(1)母种采用加富改良的 养基:马铃薯(去皮、切片,煮汁)200g,麦麸 2、50g,蔗糖 20g、蛋白胨 28、磷酸二氢钾 3g,硫酸镁 脂 20g、水1000求达到技术指标:菌丝体洁白粗壮,气生菌丝丰富,菌丝爬壁力强,25 度恒温培养,满管时间少于 7 天。 每年的母种都要从生长势强,品质好的子实体中组织分离,经提纯复壮、出菇实验后扩大作生产用母种。 (2)原种、栽培种常规的培养基有谷粒培养基和棉籽壳培养基。 A 谷粒培养基:小麦粒(或高梁粒)99%,石膏 1%。 先将小麦粒(或高梁粒)用清水洗净,在清水中浸泡 1224 小时(以气温高低决定浸泡时间的长短)捞出,煮沸 20 分钟,煮至麦粒(高梁粒)膨大变软,无白心,不破皮,捞出,沥干水分,均匀拌入石膏粉,装 500水瓶或 3、750口瓶,塞棉塞,121 度高温高压灭菌2时,冷却后无菌接种,接种后 25 度恒温培养,20 天内菌丝满瓶。 籽壳 90%、麦麸 10%(或者棉籽壳 94%、玉米粉 5%,石膏1%、磷酸二氢钾 硫酸镁 ,料水比 115735丙烯袋,高压灭菌 时或常压灭菌 12 小时,无菌接种后于 25 度恒温培养,少于 28 天菌丝满袋。 二、栽培技术1、季节安排根据榆黄菇对环境温度的要求,一般可安排春、秋两季栽培,春季气温回升快,出菇期短,山东省一般主要安排在秋季栽培。 活化母种(7 月 1日)一原种制备(7 月 10 日)栽培种制备(8 月 5 日)出菇袋制备(9 月1 日)出菇栽培(10 月 1 日)出菇及 4、管理(10 月 15 日12 月 10 日)。 2、原料选择与配料处理榆黄菇菌丝生长快,抗杂能力强,适合其生长的原料很多,如棉籽壳、木屑、麦麸、玉米芯等农副产品下脚料及各种农作物秸杆,栽培方式多种多样,可采用生料、熟料、半熟料和发酵料栽培。 经多年试验证明,以棉籽壳为主料,进行发酵处理,采用平面栽培、继代有土栽培榆黄菇,工艺简便,产量可靠,产品品质优良,是一项值得推广的高产栽培模式。 (1)培养料配方:棉籽壳 86%,麦麸 10%,石灰 3%,磷酸二氢钾 菇壮素 50乐 1250肥 50水比12)堆料发酵:选择当年的新鲜棉籽壳,发酵前将棉籽壳摊开曝晒 23 天备用。 按配方称取所需的主辅料,将麦麸、石 5、灰粉均匀的撒在棉籽壳上,磷酸二氢钾、尿素及微量元素添加剂放入水中,融化搅匀,泼人培养料中,边泼边搅拌,然后再用铁锨翻料,用搅拌机拌料均匀,开始堆料发酵。 多可堆积成底宽 ,高 ,长度不限的长条形堆,用直径 35 厘米木棍在料堆上每隔 见方打孔,直通料堆底部,堆表面覆盖编织袋或塑料薄膜,每隔 46 小时掀动薄膜通气一次。 当料温上升至 60 度左右时进行第一次翻堆,翻堆要细致、均匀,使上层的低温干燥层、下层的厌氧发酵层,同中间的高温发酵层交换位置,最底层若变黑有臭味,可加入少量生石灰粉。 维持料温稳定在 55 度以上,36 小时翻堆一次,前后共计翻堆 34 次,约 7 天左右,当最后一次翻堆结束,料层 6、中温度最高处出现大量的白色放线菌,培养料呈褐色,无酸、臭等异味时,即可终止发酵,并把料分批摊凉降温,料温降至 30 度以下时开始装袋接种。 3、装袋接种选用 4345628密度低压聚乙烯塑料袋。 用缝纫机针在袋两端及中间扎 3 行针孔,以利通气增氧,加快发菌。 装袋时先将塑料袋的一头用绳线扎紧,撒入一把菌种块(菌种块小枣至鸡蛋大),装入发酵好的培养料,边装边压实,装至一半时,再撒一层菌种,然后继续装料,离袋口 67再撒一层菌种,整平压实,使菌种与培养料紧密接触,尔后用绳线将袋口扎紧。 接种关键是两头袋口处多接种,接种量占总菌种用量的3/4,使榆黄菇菌丝优先生长占领料面,抑制外来杂菌的滋生。 接种量为干料 7、重的 1315%。 4、排袋发菌选择背风向阳、地势高燥平坦,排水方便,周围环境清洁的露天遮阳网或树阴下,或选择干净的空闲房屋作发菌室,在地面上撒一层石灰粉去湿消毒,(1)排袋:根据当时气温高低,确定菌袋摆袋的层数。 气温在 20 度以上时,菌袋一层单排摆放在树阴或遮阳网下,气温在 1518 度时,菌袋3 层单排摆放,气温在 10 度左右时,菌袋 34 层单排摆放,气温在 05 度时,菌袋 45 层双排摆放。 整个发菌过程,菌袋温度要始终控制在 28 度以下,(2)翻堆拣杂:接种 5 天后开始检查有无杂菌污染,78 天进行第一次翻堆,以后每隔 7 天翻堆一次,结合翻堆每次检查和剔除污染菌袋,并及时处理 8、。 5、菇畦准备与填充料发酵在出菇棚内,南北向挖深 20 厘米、宽 110120 厘米的菇畦,畦与畦间留 4050业道,畦内撒少量生石灰粉,同表土拌匀,浇透水。 填充料准备:将各种农作物秸杆(玉米秸、豆秸等)切成 23小段,预湿后不加任何添加料,只掺和 30%肥土建堆发酵 45 天,备作继代有土栽培填充料。 6、脱袋入畦(1)平面栽培将发满菌的菌袋脱去外层薄膜,按间距 23列于畦内,中间及其上填充 23土。 覆土配制方法:取菜园土表层 10下土壤,用2%石灰水或 菌灵水溶液消毒,土壤湿度以手握成团落地即散为准。 (2)继代有土栽培:将平菇经四级发菌的出菇袋,脱去外袋,立放于畦中,间距 10 厘米,填充秸 9、杆发酵料,增加菌丝数量和菌丝体营养吸收面积,达到提高产量增加效益的目的。 经研究,榆黄菇的栽培特性与普通平菇类似,因此,也可采用继代栽培。 7、出菇管理覆上 56 天,菌丝出土连片后,喷重水一次,将环境温度控制在1015 度,进行低温刺激 35 天,同时给以适量的散射光。 当畦画上形成米黄色榆黄菇原基时,提高空气相对湿度到 8595%,温度 1825 度,并注意通风防虫。 8、采收及后期管理榆黄菇现原基后,正常情况下 710 天成熟。 有少量孢子弹射时即可采收。 采收前 1 天停止喷水。 采收时,一手按住料面,另一手插入子实体下侧左右旋转摘下,或用刀将子实体于菌柄基部切下即可。 子实体采收后,停止喷水 23 10、天,清除料面菇根和畸形菇,松动老化菌丝,填补新土,若料内缺水,可打洞补水,出菇中后期,可结合补水给培养料补艏养液。 也可喷菇乐、菇壮素、氨基酸多元微肥等微量元素肥料。 三、病虫害防治榆黄菇在山东栽培历史较短,推广面积较小。 在试验和中试期间没有发现侵染性病害,生理性病害发生率也较平菇等常规栽培品种偏低,因此,我们只对榆黄菇虫害进行了调查和防治。 榆黄菇具有高温出菇的特性,且色泽鲜黄,比较容易发生虫害。 经菇房多点系统调查,榆黄菇菇棚内害虫主要有四种,即眼菌蚊,虱蝇、蒲螨和瘿蚊。 眼菌蚊是优势种,占害虫数量的 90%。 眼菌蚊,异名尖眼菌蚊,在山东普遍发生。 在菇房内一年发生多代,世代重叠。 3 月上旬初贼虫,发 11、生危害高峰在 3 月下旬至 6 月中旬。 成虫活泼,白天多隐藏在菌袋之间或菇体下阴暗处,受晾后作短距离飞翔即隐藏。 也常飞往墙角、门窗等处,傍晚最为活跃,有明显的趋光性和趋菇(喜欢黄色)性。 成虫寿命短,一般 3d 左右,成虫死亡后多粘附在菇体背面或正面,影响商品质量。 幼虫喜欢群居在培养料中,活动取食,危害菌丝、原基和幼菇,春季再出菇的菌袋受害严重。 防治方法:眼菌蚊的发生期往往在出菇期,药剂杀虫效果良好,但易发生药害,应采取综合一是搞好菇棚卫生和环境卫生,减少虫源。 二是早春月上旬以前,把菇棚门、通风口用细纱网封闭,减少外来虫源。 三是 3 月中旬以后,尽可能降低大棚温度,控制棚温在 1520 度。 四是药剂防治。 (1)液熏蒸,将原液用棉花蘸取(按 方米用量),悬挂在门窗、通风口、棚内熏蒸。 (2)用低倍的菊酯类农药喷雾,但必须注意安全间隔期 57 天。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