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偏多时须防棉花早枯内容摘要: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湖北江汉平原 8 月中下旬突遇暴雨,造成部分棉田发生早枯现象,给棉花造成严重减产。 笔者与有关专家调查统计得知,发生早枯的棉田面积大体占棉田面积的 30%发生程度不等,严重的达 70%以上,也有的出现蔫萎后,慢慢又得到恢复,但也给棉田造成严重减产。 据典型户调查,本来已结铃累累,丰收在望的棉田,因早枯发生,减产幅度一般在 30%严重者达 70%以上。 为防止这种问题在我省发生,现将这一案例介绍如下: 一、早枯现象发生的症状表现去年湖北 8 月 15和 8 月 28 日连降两场暴雨,降雨量局部达 150 毫米以上,雨后有的棉田出现局部全株蔫萎,两三天后变成灰褐色枯焦死亡;有的棉株自 2、上而下蔫萎,有的逐渐死亡,有的虽能恢复,但也造成严重减产;也有的出现蔫萎后形成青枯。 二、早枯与有关因素的关联 国欣棉花研究所潜江试验站对当地种植的 54 个棉花品种调查,雨后早枯死苗率平均为 其中死苗 10%以下的 9 个品种,占 死苗 10% 15 个品种,占 死苗 30% 23 个品种,占 死苗 70%以上的 7 个品种,占。 在同样条件下,品种之间死苗差异显著,一般结铃较少、生育期较长的死苗较轻;结铃多、成熟早的死苗较重;抗枯黄萎病能力强的死苗较轻,感病品种死苗较重。 点调查显示,地下水位较高(不足 1 米)、排水不畅,死苗就重。 调查,棉花追肥一般重施在花铃期,施肥时间一般在 7 月 3、15,一次追肥量 20斤尿素,与这次暴雨后发生早枯没有明显关系。 但施肥不足,长势弱的沙性地棉田发生较重。 有部分棉农盖顶肥追肥过晚,追肥偏多,而且追后遇雨的棉田,死苗较重。 另外,缺钾地区钾肥使用不足的棉田,早枯死苗发生较重。 三、早枯发生的原因有关专家考察后进行了讨论,最后认定:棉花死苗是由于棉花出现早衰现象后突遇暴雨渍害造成的,由于感病品种、早熟品种、结铃多的加重了早衰程度,所以死苗较重,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是早枯的主导因素。 肥害主要是一次追肥(尿素)过多,追后肥料尚未完全溶化,突遇暴雨(或浇水),使土壤局部浓度过大,不但棉花不能吸收,还会形成养分倒流,造成棉株蔫萎,这类现象发生后,一般部分植 4、株能够恢复。 棉田缺钾诱发黄叶枯病或红叶枯病造成,此类现象多发生在缺肥或营养失调棉田,缺肥棉田不仅缺钾,氮肥也不足,发病初期叶脉间出现黄色斑点,叶脉保持绿色,叶缘枯焦,逐渐变黄,为黄叶枯病;营养失调棉田氮肥充足,因缺钾发病,初期叶脉间出现红色斑点,叶脉保持绿色,叶缘枯焦,全叶逐渐变红,为红叶枯病。 以上病害由上而下,由外向内发展,久旱突遇暴雨,全田发病,突然枯焦。 发病初期很像枯黄萎病,但剖开茎秆后没发现变色。 四、棉田早枯的预防和补救 病品种。 这是防治早枯的基础,品种选择要因地制宜,早茬移栽应选生育期较长的品种,使成铃高峰期错过暴雨季节;麦后、油菜茬移栽应选择早熟性好的品种,防止成熟过晚影响产量。 5、 好排水工程。 调查结果显示,哪里排水工程做得好,哪里早枯农业技术全集之植,其地势较洼、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块,通过培土挖沟,做到雨后排水通畅。 迟根系衰老期。 棉花根系发育的最旺盛时期在蕾期到初花期,结铃后根系发育逐渐减弱,因此开花后棉花的田间管理以养根护根为主,推迟根系衰老,防止早枯发生。 开花后棉花不宜深中耕,追肥宜采取少量多次的原则,一次追肥量较大时以雨后或浇后追施为宜,用肥量较大的高产棉田花铃肥重施分两次进行,初花一次,结铃盛期一次,追肥距根不宜过近,深施在沟中间为宜;7 月下旬、8 月上旬棉花进入成铃盛期,每亩施盖顶肥 减轻根系负担,每 7 天喷施一次叶面肥,以 2%的复合肥浸出液最好。 田施钾肥不足的,花铃肥要补上,进入 8 月份后的缺钾棉田,每 7 天喷施 酸二氢钾一次。 枯发生后要根据发生程度和原因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首先要进行排水,降低渍害;对发生较轻的,及时揪桃晾晒,拔除死株,增强田间通风透光强度,浅划晾墒降低田间湿度,通过田间管理尽快使未死棉株恢复正常生长。 对因肥害造成的蔫萎现象要及时浇水,以降低田间浓度,促使棉株恢复正常生长。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