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 增密度增产量内容摘要:

1、密度增产量 玉米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主要作物之一,在我国是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作物,近几年来播种面积稳中有升,2005 年达 亩,但面积增加的潜力是有限的,只有通过科技创新,不断实现玉米单位面积的更高产,才能大幅度地增加玉米的总产量。 玉米高产研究和生产实践表明,增加密度是玉米增产的主要措施。 推广种植耐密植品种可以推动玉米科研和生产水平全面提高,但是应注意几个方面:首先,在黄淮海夏播玉米区(包括京、津、唐夏玉米区)、东北玉米区以及西北灌溉玉米区等土壤肥力和灌溉条件较好的地区,要优先推广,合理密植。 一般比目前每亩增加 5001000 株,可显著提高玉米单产 50100 公斤。 而在西南等一些阴雨寡照天 2、气较多地区和干旱瘠薄的地区和一些适合稀植的特殊生态区,还是以稀植大穗型品种为主。 但即使在这些地区,适当增加密度也能起到增产的作用。 其次,推广耐密植品种及配套技术首先要有过硬的品种。 目前的郑单 958 是一个不错的耐密植品种,之所以能推广这样大的面积(2006 年预计约有 7000 万亩以上,约占全国面积的 15),也充分说明了农民对耐密植品种的喜爱和生产上的需要。 但为了预防生态上和遗传上的单一性和脆弱性,不能使单一品种面积过大,因此需要选育出一批不同基因型的更好的耐密型品种在生产上推广。 第三,降低套播面积,增加夏直播面积,特别是推广夏玉米铁茬播种技术。 套种玉米密度不足,苗子不匀,群体不整齐,病 3、虫害严重,田间操作困难,适于中产水平,难以适应更高产的要求。 山东、河南等省应将此作为一项重要措施来抓。 第四,在增加密度同时,将促进行距的调整。 在株行距配置方式上,总的趋势是缩小行距。 以实现密植增产,如机械播种地区行距一般为 60 厘米70 厘米。 人工播种地块大部分为 50 厘米60 厘米。 有些地区因地制宜采取大小垄和宽窄行种植,利于通风透光、田间作业和水肥集中施用等。 第五,提高规模化和机械化水平。 我国的蔬菜等作物适于劳动密集型的精耕细作园艺式管理,而小麦、玉米等大田作物适于走规模化、机械化发展之路。 第六,种植耐密型品种就需要相应地增施肥料和平衡配方施肥。 促进了农民施肥投入的增加,如果没有肥、水的供给保障,很难发挥耐密型品种的增产潜力。 同时特别强调通过施肥机械的改进研制和推广,实现化肥深施,提高肥料利用率。 为了大面积提高玉米产量,我国还可以借鉴美国高产竞赛的经验,在我国开展“超级玉米”竞赛项目。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