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病毒病的识别与防治内容摘要:

1、米病毒病主要有玉米矮花叶病和玉米粗缩病 2 种。 米全生育期均可感病,苗期受害重,抽雄前为感病阶段。 感病植株矮小,叶片上有黄绿相间的条纹。 受害幼苗在心叶基部细脉间出现椭圆形褪绿小点或斑纹,当病情进一步发展时形成黄绿相间的条纹状,在新叶上最明显。 玉米 12 片叶即可出现症状,7 叶前后发病最严重。 有些病株从叶尖、叶缘开始,出现紫红色条纹,最后干枯。 有些病株黄弱、矮小,生长缓慢,根系发育弱,易腐烂,染病越早,矮化越明显,多数病株不能抽穗结实而早期枯死。 有些病株虽能抽穗,但果穗小,籽粒少而秕瘦。 玉米和制种田受害较重。 幼苗 56 叶期即表现明显症状,幼叶中脉两侧的细脉间出现透明的褪绿虚线小点,以后透明线 2、点增多,叶背主脉上长出长短不齐的蜡状突起。 病苗浓绿,叶片僵直,宽短而肥厚,顶叶簇生状如君子兰,心叶不能正常展开,俗称“君子兰苗”。 病株根系少而短,生长迟缓,节间缩短,严重矮化,易从土中拔出。 重病株雄穗不能抽出或无花粉,雌穗畸形不结实或籽粒减少。 选择抗病的优良玉米品种。 调整播期。 避免玉米苗期与传毒灰飞虱和蚜虫迁飞高峰相遇。 采用玉米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 加强管理。 结合定苗,拔除田间病株,减少侵染源;合理施肥浇水,促进玉米生长,缩短苗期时间,减少传毒机会,增强玉米抗耐病能力。 药剂防治。 早播玉米在出苗前 12 天和出苗后 57 天各喷 1 次杀虫剂,注意喷洒地边和沟边的杂草。 在苗期或发病初期用灭毒灵、菌毒清、植病灵、精品菌毒杀星等抗病毒药剂,加入磷酸二氢钾、绿色血脉等叶面肥喷雾防治,每隔 57 天喷 1 次,连用23 次。 喷药宜选晴朗无风天气,以下午 4 点用药效果最佳,喷药后 10 小时遇雨需补喷。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