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土木]坝陵河大桥详勘报告内容摘要:

m3/s 以上。 据访问,坝陵河最高洪水位在桥轴线为 683m。 坝陵河为雨源性河流,主要接受降雨补给,地表迳流量与降雨量的变化基本一致。 桥位区河谷开阔,河床受岩性控制,束于河谷西侧的软质泥岩地层之中。 河流表现为下蚀作用为主,河床呈窄而浅的线状河道,因河流量小,流速缓慢,下蚀作用较弱,对拟建工程影响甚微。 地层与岩性 桥址区三叠系地层分布广泛,岩相复 杂,以海相沉积的碳酸盐岩有:三叠系中统竹杆坡组 (T2z)薄 ~中厚层状砂质灰岩、泥质灰岩和泥晶灰岩,杨柳井组 (T2y)中厚层状白云岩和白云质灰岩。 海相陆源碎屑岩有:三叠系上统把南组 (T3b)、赖石科组 (T3ls)的泥岩、砂质泥岩、砂岩等呈不等厚互层,并夹有薄层状砂质灰岩和碳质泥岩。 各地层特征见表 3。 碳酸盐岩分布于河谷两岸,形成以岩溶裸岩微地貌的陡崖和谷坡。 碎屑岩多分布在河床谷底及东岸近河谷地段,地貌上呈缓坡。 第四系 (Q)分布零星,厚度不大,成因类型多样,缓坡地段以残坡积红粘土和次生红粘土为主,谷坡坡脚局部分 布有崩塌的块石,河床内以冲洪积卵砾石及砂砾为主。 表 3 场 区 地 层 特 征 表 序号 地质年代 地层代号 岩性特征 1 第四系 Q 残坡积层:褐黄色、灰褐色红粘土、次生红粘土,含碎块石,厚度 0~7m。 2 三叠系上统 把南组 T3b 石英砂岩、泥质砂岩与泥岩呈不等厚互层,以灰绿、深灰色为主。 其上段夹厚 10cm 左右的煤线,碎屑结构,中厚层、薄层状构造,泥钙质胶结,厚 120m。 3 三叠系上统 赖石科组 T3ls 由泥岩、钙质泥岩、砂质泥岩、岩屑粉砂岩不 等厚互层,夹砂质灰岩、泥灰岩、泥岩。 以灰绿色为主,泥钙质胶结,砂岩黄灰色,硅钙质胶结,厚度 180m。 坝陵河大桥施工图设计阶段专题研究之一 工程地质勘察 贵州省地矿局第二工程勘察院 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 11 续 表 3 场 区 地 层 特 征 表 序号 地质年代 地层代号 岩性特征 4 三叠系中统竹杆坡组第三段 T2z3 砂质灰岩:灰色,中厚层状,钙质胶结,块状构造,硬质岩,中部夹泥灰岩,厚度 105m。 三叠系中统竹杆坡组第二段 T2z2 泥质灰岩夹钙质粘土岩:灰黄色,沉积层理发育。 泥质灰岩成分以方解石为主,粘土岩以粘土矿物为主。 泥晶结构,层状构造。 厚 120m。 三叠系中统竹杆坡组第一段 T2z1 瘤状泥晶灰岩、泥晶灰岩:浅灰色、灰色,中厚层状,层间有黄色泥质充填,单层厚度稳定在 10~25cm 之间,钙质胶结。 厚度 155m。 5 三叠系中统 杨柳井组 T2y 白云岩、角砾状白云岩和白云质灰岩:浅灰色,厚层块状,泥晶、粗晶结构,角砾状构造,矿物成分主要为白云石钙质胶结。 厚度 350m。 地质构造 据区域地质资料,桥址区及其外围属扬子准地台黔北台隆六盘水断陷威宁北西向构造变形区。 主体构造线为 NW,有一系列紧密褶皱及逆断层同期派生。 其中郎岱向斜之次级褶曲 —坡舟倒 转向斜(桥址区主体构造)分布于桥址区,轴向 N30186。 W,与坝陵河走向近于平行,核部位于坝陵河东岸坡,轴面倾向 N60186。 E,倾角 70186。 ,北西端跷起,南东端撒开扬起。 由于强烈挤压应力的作用,倒转向斜西岸地层倾向曾由正常序转为倒转序,后经长期剥蚀后,方呈现今河谷坡面地层产状,即北东翼为倒转翼,南西翼为正常翼 (见图 10)。 据地面调绘,由倒转向斜轴心向两翼出露地层依次为三叠系上统把南组 (T3b)、赖石斜组(T3ls)、三叠系中统竹杆坡组 (T2z) 和杨柳井组(T2y),均为整合接触关系。 图 10 坡舟倒转向斜剖面示意图 坝陵河大桥施工图设计阶段专题研究之一 工程地质勘察 贵州省地矿局第二工程勘察院 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 12 据《坝陵河大桥场地地震安 全性评价及工程场地设计地震动参数专题报告》资料,桥位近场区分布有关岭断裂( F2)、断桥断裂( F3)、纳骂 —木寨断裂带( F4)、安庄坡断裂 (F5)。 其中纳骂 —木寨断裂带( F4)距 桥 址 区 较近,与桥址区断 裂 关 系 密切。 勘察区分布的断裂构造基本属 F4断裂的派生构造 (见图 11)。 新构造运动及地震活动性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活动关系十分密切,新构造运动强烈区,地震活动强度和频次亦高,反之亦然。 新构造运动 从地层分布、构造活动迹象以及山川水势展布关系看,本区新构造运动不活跃,其证据如下: ① 工作区处于相对比 较稳定的扬子准地台(邓起东等 2020),自三叠纪末以来地壳以间歇性上升为主,燕山期、喜山期岩浆频繁活动,未波及本区,区内未见一处岩浆岩或火山岩,一些规模较大的断层带内亦未见晚期热液活动影响的迹象。 图 11 坝陵河大桥施工图设计阶段专题研究之一 工程地质勘察 贵州省地矿局第二工程勘察院 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 13 ② 第四纪以来均以大面积间歇性掀斜隆升运动为特征,与此相应的侵蚀与沉积作用更迭发生,形成阶梯状叠置的多级夷平面或河流阶地,易溶岩地区溶蚀地貌呈带状分布。 ③ 自晚更新世以来,地壳逐渐趋于稳定,在升降差异影响下,局部沉积,局部冲刷,致使晚更新世地层分布不连续,厚度薄,全新统沉积零星。 ④ 近场区数条断裂均系压性或压扭性老 断裂,对其地质现象观察及断层带物质年龄测定结果,均表明为中更新世以前活动断裂,晚更新世以来基本停止活动 (表 4)。 表 4 近场区断裂及其测年简表 编号 断裂名称 长度 ( km) 宽度( m) 产状 性质 测年结果 (万年) F2 关岭断裂 35 3~10 330186。 SW 80186。 逆断 46177。 B•P F3 断桥断裂 10 340186。 NE 50186。 逆断 F4 纳骂 —木寨断裂 60 8~20 315186。 NE/SW 65186。 逆、正断 54177。 B•P 注 :引自中国地震局地质所《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及工程场地设计地震动参数研究》 地震活动性 根据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及工程场地设计地震动参数研究专题报告》:桥位区地震影响主要来自鲜水河 ~滇东地震带,该带自 1886~2020 年经历了 4 个平静活跃期,其周期 20~30 年,其中活跃期为 3~20 年,平静期为 7~10 年。 目前正处于 1988 年以来的第 4 个活跃期。 未来 100 年同样可能有 4 个左右的活跃期,活跃期内往往有 2~4 次 ~ 级大震。 历史上坝陵河大桥场地曾多次遭受中强地震的影响,其中有 9 次达 V 度或 V 度以上。 通过地震震级、距离、衰减关系计算,场地最大地震基本烈度为 VI 度。 又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212020)附录 之规定,场地地震基本烈度为 VI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 ( 1)桥位所在区域处于新生代以来相对稳定的华南断块区内部,不存在发生强震的块体边界构造,因此发生 级以上强震的可能性很小。 ( 2)新构造运动间歇性掀斜隆升运动为特点,伴随断裂活动的断块作差异升降运动。 ( 3)近场区内有断裂 20 条,具代表性的有 6 条,其中 4 条属早、中更新世活动断裂, 2 条 为前第四纪活动断裂,晚更新世以来,断裂活动基本趋于停止。 历史记载坝陵河大桥施工图设计阶段专题研究之一 工程地质勘察 贵州省地矿局第二工程勘察院 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 14 及现有震情,均无 ≥43/4 级的地震发生,晚更新世以来无活动断裂,更无发震断层。 ( 4)桥位场地不同设防水准时基岩上水平加速度峰值和相应的地震设防烈度值见表 5。 表 5 场点不同超越概率水平基岩加速度值 (gal)及地震烈度值 超越概率 50 年 10% 100 年 10% 50 年 3% 100 年 3% 西岸 PGA 西岸烈度 东岸 PGA 东岸烈度 坝陵河大桥施工图设计阶段专题研究之一 工程地质勘察 贵州省地矿局第二工程勘察院 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 15 3. 桥址区工程地质条件 地形、地貌 从区域地形上看,碳酸盐岩形成峰峦连绵起伏的山体沿河岸平行展布。 河谷两岸峰体多呈锥状,峰锥之间常形成 “V”形或马鞍形地形,连绵的峰锥一般形成地表分水岭。 碎屑岩地层则形成宽达 800m 的河谷及东岸缓坡。 桥位区属构造剥蚀、溶蚀中低山峡谷地貌。 岩石建造类型以碳酸盐岩与陆源碎屑岩互层,以碳酸盐岩构成峡谷的谷坡,以碎屑岩互层构成谷底及缓坡为基本特征。 地貌的显著特点是受构造及岩性控制,河谷走向与地质构造基本一致。 坝陵 河由北向南迳流,河床紧临西岸谷坡,并以线状水流侵蚀作用为主,溶蚀作用为辅。 河谷两岸地形呈不对称展布,东岸河谷地形宽缓,地形坡度 15186。 ~ 30186。 ,局部达 60~ 70186。 ;西岸地形较陡,地形坡度 40~ 70186。 ,近河谷一带多为陡崖。 桥位区最高峰体海拔高程 ,在桥轴线上最低标高(河床)。 最大高差。 悬索桥方案东锚碇区为山顶斜坡地带,坡度约 50 度。 东索塔场地为 320 国道附近的缓坡,坡度平缓,约 10~15 度。 西锚碇区和索塔均为斜坡地带,其中西锚碇地段坡度约 30~50 度,西索塔地段坡 度约 50~60 度。 ( 图 12~14)。 图 12 东锚碇地貌 坝陵河大桥施工图设计阶段专题研究之一 工程地质勘察 贵州省地矿局第二工程勘察院 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 16 图 13 东索塔地貌 西锚碇 西索塔 图 14 西岸地貌 坝陵河大桥施工图设计阶段专题研究之一 工程地质勘察 贵州省地矿局第二工程勘察院 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 17 岩土组构及 工程 特征 桥址区三叠系分布广泛,岩相复杂,以海相沉积的碳酸盐岩有:三叠系中统竹杆坡组 (T2z)砂质灰岩、泥质灰岩和泥晶灰岩,杨柳井组 (T2y)白云岩和白云质灰岩。 海相陆源碎屑岩有:三叠系上统把南组 (T3b)、赖石科组 (T3ls)的泥岩、砂质泥岩、砂岩等呈不等厚互层,并夹有砂质灰岩和碳质泥岩。 各地层主要分布范围见表 6。 表 6 场 区 地 层 分 布 表 序号 地 质 年 代 地层代号 岩体工程特征 分布范围 揭露钻孔 1 第四系 Q 残坡积层:褐黄色、灰褐色红粘土、次生红粘土,含碎块石,厚度 0~。 对大桥建设无工程意义。 分布于两索塔地段之浅表 BBCZK03~04BBCZK05~06 XZK06~15 XZK16~23 2 三叠系上统把南组 T3b 石英砂岩、泥质砂岩与泥岩呈不等厚互层,以灰绿、深灰色为主。 其上段夹厚 10cm 左右的煤线,碎屑结构,中厚层、薄层状构造,泥钙质胶结。 以软岩类为主,少量较软岩或较硬岩。 其分布不在悬索桥方案 地基影响范围内 BCZK04 BCZK06 3 三叠系上统赖石科组 T3ls 由泥岩、钙质泥岩、砂质泥岩、岩屑粉砂岩不等厚互层,夹砂质灰岩。 属软岩。 BCZK03 4 三叠系中统竹杆坡组第三段 T2z3 砂质灰岩:灰色,中厚层状,钙质胶结,块状构造,硬质岩,中部夹厚约 的泥质灰岩。 以坚硬岩为主,少量较硬岩。 岩溶较发育。 主要分布于东索塔深部 BBCZK03~04 BCZK0 07 XZK06~15 XZK29 三叠系中统竹杆坡组第二段 T2z2 泥质灰岩:灰黄色,沉积层理发育。 泥质灰岩成分以方解石为主,粘土岩以粘土矿物为主。 泥晶结构,层状构造。 岩溶弱发育,为较硬岩。 分布于东索塔浅部和西索塔地带 BCZK15 BCZK09 BBCZK03~07 XZK06~23 三叠系中统竹杆坡组第一段 T2z1 泥晶灰岩:浅灰色、灰色,中厚层状,层间有黄色泥质充填,单层厚度稳定在 10~25cm 之间,钙质胶结。 为易溶岩,浅部溶沟溶槽发育,为桥址区的岩溶强发育地层。 属较硬岩。 分布于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