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土木]土建工程师应掌握的数据内容摘要:
底部框架 抗震墙砌体房屋的底部,层高不应超过 ;当底层采用约束砌体抗震墙时,底 层的层高不应超过。 纵横向砌体抗震墙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3)楼板局部大洞口的尺寸不宜超过楼板宽度的 30%,且不应在墙体两侧同时开洞; 4)房屋错层的楼板高差超过 500mm 时,应按两层计算;错层部位的墙体应采取加强措 施; 5)同一轴线上的窗间墙宽度宜均匀;墙面洞口的面积, 7度时不宜大于墙面总面积 的 55%。 6)在房屋宽度方向的中部应设置内纵墙,其累计长度不 宜小于房屋总长度的 60%(高宽 比大于 4 的墙段不计入)。 底部框架 抗震墙砌体房屋的抗震墙应设置条形基础、筏式基础等整体性好的基础。 底部混凝土框架的抗震等级, 8 度应分别按三、二、一级采用,混凝土墙体的抗震等级, 8 度应分别按三、三、二级采用。 注:较大洞口,内墙指不小于 的洞口;外墙在内外墙交接处已设置构造柱时允许适当放宽,但洞侧墙体应加强。 构造柱与墙连接处应砌成马牙槎,沿墙高每隔 500mm 设 2φ6 水平钢筋和 φ4 分布短筋平面内点焊组成的拉结网片或 φ4 点焊 钢筋网片,每边伸入墙内不宜小于 1m。 7 度时底部 1/3楼层, 8 度时底部 1/2 楼层, 9 度时全部楼层,上述拉结钢筋网片应沿墙体水平通长设置。 楼梯间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1 顶层楼梯间墙体应沿墙高每隔 500mm 设 2φ6 通长钢筋和 φ4 分布短钢筋平面内点焊组成的拉结网片或 φ4 点焊网片; 7~ 9 度时其他各层楼梯间墙体应在休息平台或楼层半高处设置 60mm 厚、纵向钢筋不应少于 2φ10 的钢筋混凝土带或配筋砖带,配筋砖带不少于 3 皮,每皮的配筋不少于 2φ6,砂浆强度 等级不应低于 且不低于同层墙体的砂浆强度等级。 2 楼梯间及门厅内墙阳角处的大梁支承长度不应小于 500mm,并应与圈梁连接。 4 突出屋顶的楼、电梯间,构造柱应伸到顶部,并与顶部圈梁连接,所有墙体应沿墙高每 隔 500mm 设 2φ6 通长钢筋和 φ4 分布短筋平面内点焊组成的拉结网片或 φ4 点焊网片。 多层砌体结构中,非承重墙体等建筑非结构构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后砌的非承重隔墙应沿墙高每隔 500~600mm 配置 2φ6 拉结钢筋与承重墙或柱拉结, 每边伸入墙内不应少于 500mm; 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砌体填充墙,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填充墙在平面和竖向的布置,宜均匀对称,宜避免形成薄弱层或短柱。 2 砌体的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M5;实心块体的强度等级不宜低于 ,空心块体的强度等级不宜低于 ;墙顶应与框架梁密切结合; 3 填充墙应沿框架柱全高每隔 500~600mm 设 2φ6 拉筋,拉筋伸入墙内的长度, 7 度 时宜沿墙全长贯通 , 9 度时应全长贯通。 4 墙长大于 5m 时,墙顶与梁宜有拉结;墙长超过 8m 或 层高 2 倍时,宜设置钢筋混凝土构 造柱;墙高超过 4m 时,墙体半高宜设置与柱连接且沿墙全长贯通的钢筋混凝土水平系梁。 5 楼梯间 和人流通道的 填充墙 ,尚应采用 钢丝网砂浆面层 加强。 底部框架 抗震墙砌体房屋的 上部墙体 应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或芯柱,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砖砌体墙中构造柱截面不宜小于 240mm240mm( 墙厚 190mm 时为 240mm 190mm); 2)构造柱的纵向钢筋不宜少于 4φ 14,箍筋间距不宜大于 200mm。 芯柱每孔插筋不应小于 1φ 14,芯柱之间沿墙高 应每隔 400mm 设 φ 4 焊接钢筋网片。 过渡层墙体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 2 过渡层应在底部框架柱、混凝土墙或约束砌体墙的构造柱所对应处设置构造柱或芯柱;墙体内的构造柱间距不宜大于层高; 3 过渡层构造柱 的纵向钢筋, 7 度时不宜少于 4φ 16, 8 度时不宜少于 4φ 18。 一般情况下,纵向钢筋应锚入下部的框架柱或混凝土墙内;当纵向钢筋锚固在 托墙梁内 时,托墙梁的相应位置应加强。 4 过渡层的砌体墙在 窗台标高处 ,应设置沿纵横墙通长的水平现浇钢筋混凝土带;其截面高度不小 于 60mm,宽度不小于墙厚,纵向钢筋不少于 2φ 10,横向分布筋的直径不小于6mm 且其间距不大于 200mm。 此外, 砖砌体墙在相邻构造柱间的墙体 ,应 沿 墙高每隔 360mm设置 2φ 6 通长水平钢筋和 φ 4 分布短筋平面内点焊组成的拉结网片或 φ 4 点焊钢筋网片,并锚入构造柱内; 5 过渡层的砌体墙,凡宽度不小于 的门洞和 的窗洞,洞口两侧宜增设截面不小于 120mm240mm( 墙厚 190mm时为 120mm 190mm)的构造柱。 6 当过渡层的砌体抗震墙与底部框架梁、墙体不对齐时,应在底部框架内设置托墙转换梁 ,并且过渡层砖墙或砌块墙应采取比本条 4 款更高的加强措施。 底部框架 抗震墙砌体房屋的框架柱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柱的截面不应小于 400mm400mm ,圆柱直径不应小于 450mm。 4 柱的箍筋直径, 7 度时不应小于 8mm, 8 度时不应小于 lOmm, 并应全高加密箍筋 ,间距不大于 lOOmm。 底部框架 抗震墙砌体房屋的楼盖应符合下列要求: 1 过渡层的底板应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板,板厚不应小于 120mm;并应少开洞、开小洞,当洞口尺寸大于 800mm 时 ,洞口周边应设置边梁。 底部框架 抗震墙砌体房屋的钢筋混凝土托墙梁,其截面和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梁的截面宽度不应小于 300mm,梁的截面高度不应小于跨度的 1/10。 2 箍筋的直径不应小于 8mm,间距不应大于 200mm;梁端在 倍梁高且不小于 1/5梁净跨范围内,以及上部墙体的洞口处和洞口两侧各 500mm 且不小于梁高的范围内,箍筋间距不应大于 lOOmm。 3 沿梁高应设腰筋,数量不应少于 2φ l4,间距不应大于 200mm。 4 梁的纵向受力钢 筋和腰筋应按受拉钢筋的要求锚固在柱内,且支座上部的纵向钢筋在柱内的锚固长度应符合钢筋混凝土框支梁的有关要求。 底部框架 抗震墙砌体房屋的材料强度等级,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框架柱、混凝土墙和托墙梁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 于 C30。 2 过渡层砌体块材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MU10,砖砌体砌筑砂浆强度的等级不应低于Ml0,砌块砌体砌筑砂浆强度的等级不应低于 Mbl0。 表 多层砖砌体房屋构造柱设置要求 房屋层数 设置部位 6 度 7 度 8 度 9 度 四、五 三、四 二、三 楼、电梯间四角、楼梯斜梯段上下端对应的墙体处; 外墙四角和 对 应 转 隔 12m 或单元横墙与外纵墙交接处; 楼梯间对应的另一侧内横墙与外纵墙交接处 六 五 四 二 隔开间横墙(轴线)与外墙交接处; 山墙与内纵墙交接处 七 ≥六 ≥五 ≥三 角; 错层部位横墙与外纵墙交接处; 较大洞口两侧 内墙(轴线)与外墙交接处; 内横墙的局部较小墙垛处; 内纵墙与横墙(轴线)交接处 注:较大洞口,内墙指不小于 的洞口;外墙在内外墙交接处已设置构造柱时应允许适当放宽,但 洞侧墙体应加强。 多层砌体房屋的建筑布置和结构体系,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应优先采用横墙承重或纵横墙共同承重的结构体系。 不应采用砌体墙和混凝土墙混合承重的结构体系。 2 纵横向砌体抗震墙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宜均匀对称,沿平面内宜对齐,沿竖向应上下连续;且纵横向墙体的数量不宜相差过大; 2)平面轮廓凹凸尺寸,不应超过典型尺寸的 50%; 当超过典型尺寸的 25%时,房屋转角处应采取加强措施; 3)楼板局部大洞口的尺寸不宜超过楼板宽度的 30%,且不应在墙体两侧同时开洞 ; 4)房屋错层的楼板高差超过 500mm 时,应按两层计算;错层部位的墙体应采取加强措施; 5)网一轴线上的窗间墙宽度宜均匀;墙面洞口的面积, 7 度时不宜大于墙面总面积的 55%, 9 度时不宜大于 50%; 6)在房屋宽度方向的中部应设置内纵墙,其累计长度不宜小于房屋总长度的 60%(高宽比大于 4 的墙段不计 入 )。 增加了当砌体局部尺寸不足时,采取加强措施后的局部最小尺寸要求 (最小宽不 宜小于四分之一层高和表列数据 80%)。 增加了剪力墙竖向 分布钢筋的直径不宜小于 10mm。 增加了框剪结构中 剪力墙分布筋最小直径 要求 (不宜小于 10mm)。 厂房柱子的箍筋,应符合下列要求: 1 下列范围内柱的箍筋应加密: 1)柱头,取柱顶以下 500mm 并不小于柱截面长边尺寸; 2)上柱,取阶形柱自牛腿面至起重机梁顶面以上 300mm 高度范围内; 3)牛腿(柱肩),取全高; 4)柱根,取下柱柱底至室内地坪以上 500mm。 5)柱间支撑与柱连接节点和柱变位受平台等约束的部位,取节点上、下各 300mm。 2 加密区箍筋间距不应大于 lOOmm,箍筋肢距和最小直径应符合表 的规定。 9, 山墙抗风柱的配筋,应符合下列耍求: 1 抗风柱柱顶以下 300mm 和牛腿(柱肩)面以上 300mm 范围内的箍筋,直径不宜小于 6mm,间距不应大于 lOOmm,肢距不宜大于 250mm。 2 抗风柱的变截面牛腿(柱肩)处,宜设置纵向受拉钢筋。 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的围护墙和隔墙,尚应符 合下列要求: 1 厂房的围护墙宜采用轻质墙板或钢筋混凝土大型墙板,砌体围护墙应采用外贴式并与柱可靠拉结;外侧柱距为 12m 时应采用轻质墙板或钢筋混凝土大型墙板。 2 刚性围护墙沿纵向宜均匀对称布置,不宜一侧为外贴式,另一侧为嵌砌式或开敞式;不宜一侧采用砌体墙一侧采用轻质墙板。 3 不等高厂房的高跨封墙和纵横向厂房交接处的悬墙宜采用轻质墙板, 7 度采用砌体时不应直接砌在低跨屋面上。 4 砌体围护墙在下列部位应设置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 1)梯形屋架端部上弦和柱 顶的标高处应各设一道.但屋架端部高度不大于 900mm 时可合并设置; 2)应按上密下稀的原则每隔 4m 左右在窗顶增设一道圈梁,不等高厂房的高低跨封墙和纵墙跨交接处的悬墙,圈梁的竖向间距不应大于 3m; 3)山墙沿屋面应设钢筋混凝土卧梁,并应与屋架端部上弦标高处的圈梁连接。 5 圈梁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圈梁宜闭合,圈梁截面宽度宜与墙厚相同,截面高度不应小于 180mm;圈梁的纵筋,6~ 8 度时不应少于 4φ 12, 9 度时不应少于 4φ 14; 2)厂房转角处柱顶 圈梁在端开间范围内的纵筋, 6~ 8 度时不宜少于 4φ 14, 9 度时不宜少于 4φ 16,转角两侧各 1m范围内的箍筋直径不宜小于φ 8,间距不宜大于 lOOmm。 圈梁转角处应增设不少于 3 根且直径与纵筋相同的水平斜筋; 3)圈梁应与柱或屋架牢固连接,山墙卧梁应与屋面板拉结;顶部圈梁与柱或屋架连接的锚拉钢筋不宜少于 4φ 12,且锚固长度不宜少于 35 倍钢筋直径,防震缝处圈梁与柱或屋架的拉结宜加强。 6 墙梁宜采用现浇,当采用预制墙梁时,梁底应与砖墙顶面牢固拉结并应与柱锚拉;厂房转角处相邻的墙梁,应相互可靠连接。 7 砌体隔墙与柱宜脱开或柔性连接,并应采取措施使墙体稳定,隔墙顶部应设现浇钢筋混凝土压顶梁。 8 砖墙的基础, 8 度Ⅲ、Ⅳ类场地和 9 度时,预制基础梁应采用现浇接头;当另设条形基础时,在柱基础顶面标高处应设置连续的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其配筋不应少于 4φ 12。 9 砌体女儿墙高度不宜大于 1m,且应采取措施防止地震时倾倒。 6 度区: 框架结构:小于等于 24m,四级;大于 24m, 3 级。 框剪结构:剪力墙均为 3 级;框架小于等于 60m,四级;大于 60m, 3 级。 剪力墙结构:小于等于 80m,4 级;大于 80m, 3 级。 底框结构:框架及剪力墙均为 3 级( 6 度区)。 15: 高层建筑筏形与箱形基础技术规范 JGJ 6— 20。建筑土木]土建工程师应掌握的数据
相关推荐
工艺流程图,标出各阶段目标管理控制的主要措施,要求上墙,列出该工程分部分项主要工程量; (6)运用 P3 项目软件管理施工进度,编制各阶段、各单体、各分部工程进度计划,作为各分部工程控制阶段的依据,并按日、周、月向上提交各种进度报表; (7)审核各分包单位提交的施工进度计划是否符合总工期目标和要求; (8)在监理日记中反映施工进度状况以及可能影响进度状况的事件; (9)审核施工单位每日、周
m3/s 以上。 据访问,坝陵河最高洪水位在桥轴线为 683m。 坝陵河为雨源性河流,主要接受降雨补给,地表迳流量与降雨量的变化基本一致。 桥位区河谷开阔,河床受岩性控制,束于河谷西侧的软质泥岩地层之中。 河流表现为下蚀作用为主,河床呈窄而浅的线状河道,因河流量小,流速缓慢,下蚀作用较弱,对拟建工程影响甚微。 地层与岩性 桥址区三叠系地层分布广泛,岩相复 杂,以海相沉积的碳酸盐岩有
车流量情况,适时介入施工。 施工时应在道路的二端设置明显的提示警示标志。 如 “前面施工、车辆行人减速慢行”“前面施工、行人注意行路安全”,夜间施工设置 相应的 提示警示红灯。 施工穿越机组 HSE 管理员全天候值班,加强机组安全施工教育与 施工 安全意识,营造“人人讲安全、人人懂安全、人人管安全”的施工氛围,杜绝一切不安全事故的发生,实现项目 “ 死亡事故为零、损失事故为零、环境事故为零
2 大于 100kW的单体建筑宜设置配电房。 变压器二次侧至用电设备之间的低压配电级数不宜 22 超过三级。 导体选择 高层住宅中在公共部位敷设的供电干线应选用低烟、低毒的阻燃类电缆。 高度超过 100m 的高层住宅在公共部位敷设的供电干线应采用阻燃低烟无卤交联聚乙烯电缆。 高层住宅中用于消防设施的供电干线应采用耐火型低烟无卤交联聚乙烯电缆,高度超过 100m 的高层住宅中用于消防设
槽段图。 3)成槽质量评定 以实测槽段的各项数据,评定该槽段的成槽质量等级。 ( 6)清底换浆刷壁 1) 清底的方法 清除槽底沉渣有沉淀法和置换法两种。 图 - 5 超声波仪器测试图 中交三航局铁路公司地培训资料 13 a) 沉淀法 清底开始时间 由于泥浆有一定的比重和粘度,土渣在泥浆中沉降会受阻滞,沉到槽底需要一段时间,因而采用沉淀法清底需要在成槽结束一定时间之后才开始。 清底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