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顶腐病危害大内容摘要:

1、生特点该病可在玉米整个生长期侵染发病,但以抽穗前后表现最为明显(夏玉米一般在7 月下旬8 月上旬)。 该病原菌以土壤、病残体、种子带菌为主,特别是种子带菌可远距离传播,使发病区域不断扩大;且病株产生的病原菌分生孢子还可以随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 一般在多雨、高湿的条件下利于大发生,发病适宜温度为 2530。 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当前的一些主推高产品种也感病。 在同样气候、同样品种的条件下,受害较重的大多是黏性土质地块和低洼地块,且浇水过大、浇水偏早的地块相对更为严重。 因其症状复杂多样,且一些症状与玉米的其它病虫害、缺素症有相似之处,易于混淆,因此在诊断识别和防治上应仔细对照、提早防治。 二、发病的特征与 2、诊断的区别玉米成株期病株多矮小,但也有矮化不明显的,其它症状更呈多样化:叶缘缺刻型。 感病叶片的基部或边缘出现“刀切状”缺刻,叶缘和顶部褪绿呈黄亮色,严重时 1 个叶片的半边或者全叶脱落,只留下叶片中脉以及中脉上残留的少量叶肉组织。 叶片枯死型。 叶片基部边缘褐色腐烂,叶片有时呈“撕裂状”或“断叶状”,严重时顶部 45 叶的叶尖或全叶枯死。 扭曲卷裹型。 顶部叶片卷缩成直立“长鞭状”,有的在形成鞭状时被其它叶片包裹不能伸展形成“弓状”,有的顶部几个叶片扭曲缠结不能伸展,缠结的叶片常呈“撕裂状”、“皱缩状”(注意:该症状容易与“玉米疯顶病”混淆,区别在于该病的叶片边缘有明显的黄化症状,叶片变形、扭曲症状轻 3、于“疯顶病”)。 叶鞘、茎秆腐烂型。 穗位节的叶片基部变褐色腐烂的病株,常常在叶鞘和茎秆髓部也出现腐烂,叶鞘内侧和紧靠的茎秆皮层呈“铁锈色”腐烂,剖开茎部,可见内部维管束和茎节出现褐色病点或短条状变色,有的出现空洞,内生白色或粉红色霉状物,刮风时容易折倒。 弯头型。 穗位节叶基和茎部发病发黄,叶鞘茎秆组织软化,植株顶端向一侧倾斜。 顶叶丛生型。 有的品种感病后顶端叶片丛生、直立。 败育型或空秆型。 感病轻的植株可抽穗结实,但果穗小、结籽少;严重的雌、雄穗败育、畸形而不能抽穗,或形成空秆(注意:该症状与“缺硼症”相似,但缺硼一般在砂性土、保肥保水性差、有机质少的地块,且长期持续干旱时发生;而该病是在多雨、高湿条 4、件下发生)。 病株的根系通常不发达,主根短小,根毛细而多,呈绒状,根冠变褐腐烂。 高湿的条件下,病部出现粉白色至粉红色霉状物。 三、防治方法1、选择抗病品种。 在生产上,应注意淘汰感病的品种,选用抗性强的品种。 2、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可选择药剂防治,首选 300 倍液的 58%甲霜灵?锰锌,选用加配 500 倍液的 50%多菌灵、或 1500 倍液的病除康 2 号、或 3000 倍液的病除康 3 号等杀菌剂混合用药,喷施 2 次(对“玉米疯顶病”也有较好的兼治效果)。 为同时除治玉米螟、棉铃虫等害虫和促进玉米增产,可混合 25%一扫光1500 倍液等杀虫剂和 “三合一增产素”等营养调节剂一起喷施。 3、剪除病叶。 对玉米心叶已扭曲腐烂的较重病株,可用剪刀剪去包裹雄穗以上的叶片,以利于雄穗的正常吐穗,并将剪下的病叶带出田外深埋处理。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