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褐斑病防治技术内容摘要:
1、米褐斑病是近年来发生的、严重危害玉米产量的一种真菌性病害。 造成这种病害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高温高湿的天气条件;二是农民朋友们在施肥时往往只重视氮肥,忽视了磷、钾肥的施用,造成玉米植株磷、钾元素的缺乏,植株极易发生褐斑病。 玉米褐斑病在各玉米产区均有发生,主要危害叶片、叶鞘和茎秆,以叶片和叶鞘交接处病斑最多,常密集成行。 初为白色至黄色小斑,渐变成褐色或红褐色,圆形或椭圆形,隆起成疱状,有时相互愈合成不规则大斑,病斑附近的叶组织常呈粉红色。 后期病斑表面破裂,散出褐色粉末,病叶局部散裂,叶脉和维管束残存如丝状。 最后叶片退绿发黄、干枯,严重者造成植株枯死。 茎上病斑多发生于节的附近,遇风易倒折。 玉米褐斑 2、病的防治方法:一是施足底肥。 一般应在玉米 45 片叶期追施苗肥,即氮、磷、钾复合肥1015 公斤/亩,注意氮、磷、钾肥的搭配。 在合理追肥的同时,适时浇水,并及时中耕除草,可促进玉米健壮生长,增强抗病能力,又能消灭寄主,减轻病害。 栽植密度要适当,不要随意加大密度,要提高田间通透性。 要大力推广旱播与配方施肥技术,旱播可使玉米在苗期得到锻炼,根多、根深、苗壮。 配方施肥,增施氮、磷、钾肥,使玉米植株发育健壮、快速,增强抗病能力。 二是药剂防治。 应注意提早预防,在玉米 45 片叶期,每亩用 2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 1500 倍液叶面喷雾,或 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 1500 倍液、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均可预防玉米褐斑病的发生。 为了提高防治效果,可在药液中适当加些磷酸二氢钾、尿素等,结合追施速效肥料,即可控制病害的蔓延,促进玉米植株健壮,提高玉米抗病能力。 根据目前多雨的气候特点,喷杀菌药剂应 23 次,间隔 7 天,喷后 6 小时内如下雨应雨后补喷,最大限度地控制玉米褐斑病的发生。 另外,施药时间应在上午 10 时以前,下午 4 时以后,避开高温时间施药。 专利查询。玉米褐斑病防治技术
相关推荐
1、米果穗的缺粒有多种,主要是果穗顶端缺粒(也称突尖),或果穗顶部的玉米籽粒较正常粒小,且颜色发白或黄白色,情况严重的占整个果穗的一半,大大降低了玉米田的产量。 其次是果穗侧面缺粒,即果穗的一侧自上而下整行没有子粒。 第三是“满天星”缺粒,即玉米子粒很少,且在果穗上呈散乱分布,没有规律,俗称“狼牙”。 一、缺粒原因造成玉米缺粒的原因很多,大致分以下几种:生缺粒的现象严重。 氮、磷、钾肥配合不当
1、、因地制宜选用良种因地制宜地选用抗旱和丰产性能好的品种,是提高旱地玉米产量的有效措施。 鲁单 981 等品种具有抗旱高产的特点,根系发达、生长快、入土深;茎叶茸毛多,气孔开度小,蒸腾少,在水分亏缺时光合作用下降少;光合强度高、灌浆速度快、灌浆时间长、经济系数高,因而产量高。 二、深耕深翻,以土蓄水秋季深耕深翻以土蓄水是解决旱地玉米需水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 1040 厘米的耕层范围内
电场首次及土建工程质量监督检查典型大纲》中土建部分的要求,对首检之后施工的风电场(包括升压站及风电机组)土建工程进行抽查性的监督检查,具体可按总站 2020年颁发的《变电站土建工程质量监督检查典型大纲》执行。 质量监督检查以重点抽查的方法进行。 检查工程建设各责任主体质量行时,对各“大纲”中重复性的条款一般只抽查一次。 凡经检查符合规定, 在后续工程中又未发生情况变化者,一般不再重复检查。
95N/mm2。 ( 1)试选截面 按刚度条件,梁最小高度为 mmVlfh T 295][ 626m i n ; 梁的经济高度: 36 232 74 102097 cmfMW xx mmWh xs )1027423(22 取梁的腹板高度: mmhhw 18000 ; 按抗剪强度求腹板厚度: 00 1013 3m a x vww
掺土过量。 土过量,钵体不疏松而板结,种胚扎不住根。 应主用腐熟圈粪或堆肥,配少量过筛熟土,以钵体不散为准。 ?二、忌过量掺用氮肥。 氮肥过量易烧苗。 应严格掌握剂量,每 1000 公斤钵土,掺合尿素 斤,硫酸锌 磷酸钙 45 公斤。 ?三、忌未经腐熟禽粪做钵土。 否则极易烧苗。 ?四、忌播前不催芽。 不催芽,空钵多。 播前必须催芽,待种胚露白时(半厘米),胚根向下,播入钵播种孔底部。 ?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