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褐斑病防治技术内容摘要:

1、米褐斑病是近年来发生的、严重危害玉米产量的一种真菌性病害。 造成这种病害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高温高湿的天气条件;二是农民朋友们在施肥时往往只重视氮肥,忽视了磷、钾肥的施用,造成玉米植株磷、钾元素的缺乏,植株极易发生褐斑病。 玉米褐斑病在各玉米产区均有发生,主要危害叶片、叶鞘和茎秆,以叶片和叶鞘交接处病斑最多,常密集成行。 初为白色至黄色小斑,渐变成褐色或红褐色,圆形或椭圆形,隆起成疱状,有时相互愈合成不规则大斑,病斑附近的叶组织常呈粉红色。 后期病斑表面破裂,散出褐色粉末,病叶局部散裂,叶脉和维管束残存如丝状。 最后叶片退绿发黄、干枯,严重者造成植株枯死。 茎上病斑多发生于节的附近,遇风易倒折。 玉米褐斑 2、病的防治方法:一是施足底肥。 一般应在玉米 45 片叶期追施苗肥,即氮、磷、钾复合肥1015 公斤/亩,注意氮、磷、钾肥的搭配。 在合理追肥的同时,适时浇水,并及时中耕除草,可促进玉米健壮生长,增强抗病能力,又能消灭寄主,减轻病害。 栽植密度要适当,不要随意加大密度,要提高田间通透性。 要大力推广旱播与配方施肥技术,旱播可使玉米在苗期得到锻炼,根多、根深、苗壮。 配方施肥,增施氮、磷、钾肥,使玉米植株发育健壮、快速,增强抗病能力。 二是药剂防治。 应注意提早预防,在玉米 45 片叶期,每亩用 2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 1500 倍液叶面喷雾,或 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 1500 倍液、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均可预防玉米褐斑病的发生。 为了提高防治效果,可在药液中适当加些磷酸二氢钾、尿素等,结合追施速效肥料,即可控制病害的蔓延,促进玉米植株健壮,提高玉米抗病能力。 根据目前多雨的气候特点,喷杀菌药剂应 23 次,间隔 7 天,喷后 6 小时内如下雨应雨后补喷,最大限度地控制玉米褐斑病的发生。 另外,施药时间应在上午 10 时以前,下午 4 时以后,避开高温时间施药。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