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内容摘要:

1、、发生症状:玉米黑穗病是苗期侵染的系统性病害,一般到穗期才出现典型症状。 雄穗受害多数病穗仍保持原来的穗形,部分小花受害,花器变形,颖片增长呈叶片状,不能形成雄蕊,小花基部膨大形成菌瘿,外包白膜,破裂后散出黑粉(冬孢子)发病重的整个花序被破坏变成黑穗。 病果穗较粗短,基部膨大,不抽花丝,苞叶叶舌长而肥大,大多数除苞叶外全部果穗被破坏变成菌瘿,成熟时苞叶开裂散出黑粉。 二、发生原因:玉米黑穗病无再侵染,发病程度取决于品种的抗性、菌源数量及环境条件等因素。 种间抗性差异大(但无免疫品种)。 作地发病重,因连作土壤中的菌量会迅速增加。 种至出苗期间的土壤温、湿度条件与发病有密切的关系。 病菌萌发侵入的适宜温度为 2、25左右,土壤含水量 20%时侵染最适。 三、防治技术:同的玉米品种对黑穗病的抗性有明显的差异,选育和推广抗病品种是控制黑穗病最根本、最有效的措施。 行 3 年以上的轮作是减轻玉米黑穗病的有效途径。 特别是玉米黑穗病严重的地方,要多种一些薯类、豆类和花生、瓜菜等作物,努力避免连续多年重茬种植。 实在倒不过茬的,也要轮换种植抗病品种。 从有种子经营许可证的单位购买种子,大力推广使用包衣种子或进行药剂拌种,对不包衣的种子,播种前要拌种,用立克秀、锈粉宁、多菌灵、甲基硫菌灵等药剂统一拌种,闷种 4 小时,晾干使用。 干旱年份、旱坡地,提倡使用速保利药剂拌种,力戒“白子”下种。 害严重的植株,在玉米抽雄前即可表现出发病症状,如植株矮化型、丛生型、多分孽型等,最显著的特征是节间缩短,植株矮化,叶色深绿,叶片增厚,顶端向一侧弯曲。 根据上述表现症状,可结合中耕除草及早铲除病株。 玉米抽雄后,病穗上的黑粉尚未散落前,要及时割除并带出田外统一深埋,同时将病株割倒放于田间。 不要用病株病穗做饲料,也不要用其积沤肥料。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