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褐斑病防治内容摘要:

布与为害:玉米褐斑病在全国各玉米产区均有发生,对产量影响很大。 由玉米节壶菌引起,局部为害严重。 症状:病菌侵染叶片、叶鞘及茎秆。 以叶片与叶鞘连接处病斑最多,常密集成行。 病斑圆形或椭圆形,褐色至红褐色,小病斑有时汇成大斑,病斑附近的叶组织常呈粉红色。 发病后期,病斑表皮破裂,散出褐色粉末,叶脉和维管束残存如丝状。 发病规律:病菌以休眠孢子囊在土壤或病残体中越冬,第二年病菌靠气流传播到玉米植株上,遇适宜的环境条件即可萌发,产生游动孢子。 游动孢子必须在叶面或叶鞘有水的情况下才能游动,当气温适宜时,即可侵入表皮。 七八月份温度高、湿度大有利于发病;密度过大,田间郁蔽,发病重。 防治方法:获后彻底消除病残组织,并深翻土壤,注意排除田间积水,降低湿度。 施足底肥,适时追肥,及时中耕除草,促使植株健康生长,以提高抗病力。 重病田实行 3 年以上轮作。 苯来特和氧基萎锈灵防效好,每亩用药 100 克加水 50 千克叶面喷雾。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