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青枯病的发生与防治内容摘要:

1、称玉米茎腐病、茎基腐病,是对玉米生产危害较重的病害,全国玉米产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该病病情发展迅速,来势凶猛,一般病株率在 10%严重的 40%特别严重的高达 80%以上,农民称之为“暴死”,对玉米产量影响极大。 症状:玉米青枯病是典型的土传根病,在玉米灌浆期开始发病,乳熟期到蜡熟期为发病高峰期。 玉米发病后,多数叶片由下而上表现青枯症状,少数为黄枯症状,茎基变软变褐,果穗下垂。 有的病株茎基 1变褐色,剖开茎基维管束间隙常见白色菌丝或红色霉状物。 按病情发展速度和症状特点,可分为急性型和普通型。 急性型发病速度快,往往在 1内全株迅速失水枯萎,似开水烫,叶片突然出现青灰色、枯萎的早死现象,呈青枯状; 2、普通型发病较慢,一般在 5内全株才表现症状,整株叶片自茎下端开始并向上依次黄枯或青黄枯,茎基初呈褐色水渍状斑,表皮失水轻微皱缩,进而变软成条纹凹陷,严重者叶片全部黄枯,根坏死,茎基髓部中空,极易折倒。 发病规律:玉米青枯病为多种病菌侵染所致,其病原菌又为多寄主和半腐生性的,病菌在土壤、肥料中的病株残体组织和种子上越冬,翌年从植株气孔或伤口侵入,因此病残体和种子带菌是主要侵染来源。 病害的发生与气候、品种、生态环境和栽培管理因素有密切关系,其中高温高湿是病害的主要流行条件。 1、气候条件:玉米青枯病发病时期是在玉米生长后期,因此,抽雄至成熟期的气候条件对病害的发生影响最大,特别是灌浆至蜡熟期,这段时期 3、连续阴雨,光照不足,重阴暴晴是发病综合有利条件。 茎基部叶鞘间雨后集水温度大,容易发病。 若连续暴雨后突然转晴,气温剧升,往往会导致青枯病大流行。 2、品种:不同的玉米品种其抗性差异显著。 一般来说高秆、中晚熟品种较矮杆、早熟品种抗病。 3、生长环境:水田玉米重于旱地玉米,低洼地玉米重于坡地玉米,秋玉米重于春玉米,连作地玉米重于轮作地玉米,覆盖地膜玉米重于露地玉米。 4、生育期:玉米生育期不同,发病程度不同,蜡熟期重于乳熟期,乳熟期重于灌浆期,抽雄前很少表现症状,越是生长后期病情越重。 5、栽培管理:施氮肥过多,过度密植、田间郁闭、通风透光不良以及对植株造成各种损伤,都会加重发病。 氮、磷、钾合理施用,可促进 4、玉米植株根系发育,提高根系活力,增强抗病能力。 防治方法:种植抗病品种。 不同品种间青枯病发生程度显著不同,选用抗病品种是生产上的主要手段,目前较抗病的品种有中单 2 号、郑单 14、豫玉 25、掖单 4 号等。 合理密植。 加强栽培管理。 合理施肥,避免偏施氮肥,注意雨季排除积水。 分期培土,及时中耕松土,避免各种损伤。 及时拔除重病折倒病株,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植株,深翻深埋或集中烧毁,可避免病害传播,并减少侵染来源。 茎基部发病时可及时将四周的土扒开,降低湿度、减少侵染,待发病盛期过后在培好土。 药剂防治:用 70%氯硝基苯做成含药量不超过 药土,播种时盖在种子上。 玉米生长中后期发现零星病株时,可用甲霜灵 400 倍液或多菌灵 500 倍液浇根,每株灌药液 500 毫升。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