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秃顶原因及防治措施内容摘要:

1、米果穗顶部籽秕粒瘪或未结籽粒,称之为秃顶,又叫“不满尖”,是玉米生产中常见的现象,一般会导致玉米减产 5%10%,严重的甚至在 30%以上。 因此生产中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和防止秃顶的发生。 玉米秃顶原因造成玉米秃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品种遗传特性。 玉米花丝从苞叶中抽出的顺序有所不同,顶部的花丝抽出最晚,如果顶部花丝抽出时恰逢大田花粉量不足或散粉末期,容易造成顶部花丝授粉不良,形成秃顶。 阴雨天气。 玉米散粉时,如果遇到阴雨等自然灾害,易导致玉米雄穗不能正常散粉,雌穗吐丝不畅,即使吐丝,花丝容易徒长、老化,也会造成玉米秃顶。 干旱缺水。 玉米一生需要大量的水分。 据研究,土壤湿度越大,玉米出现秃顶的几率越小 2、。 尤其是抽雄期遇旱,会造成花粉生活力减弱甚至丧失,花丝延缓抽出或者抽出后容易丧失生活力、寿命缩短,从而造成结实率下降,形成秃顶甚至空杆。 密度不合理。 玉米属高秆作物,需要充足的光照和通风条件。 密度过大,容易造成个体营养发育不良,田间郁闭,通透性差,使果穗顶部籽粒得不到足够的营养,且授粉时部分花粉难以落到柱头上,形成秃顶。 缺乏营养。 玉米生长后期缺肥,籽粒发育到中途便停止生长,使雌穗顶端秕粒增多而变成秃顶。 玉米缺锌俗称“花白苗”,即叶脉之间出现浅黄色或白色条纹,茎杆细弱,抽雄、吐丝延迟,果穗发育不良,也会形成秃顶或稀癞棒。 病虫害。 危害玉米造成秃顶缺粒的病虫害主要是大、小斑病和玉米螟,尤其是雄穗和雌穗 3、顶部很容易遭受玉米螟危害,造成粉源不足和花丝受害,从而形成秃顶缺粒。 防治措施针对玉米的秃顶,可以采取以下防治措施:选用良种。 玉米有紧凑型、半紧凑型和平展型三大类,应该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和种植制度,选用适宜品种类型,最大限度发挥优良品种的增产作用。 适期播种。 玉米喜温暖,不耐低温,全生育期要求比较高的温度。 播种过早则出苗期长,出苗率低,苗弱,生理病害严重播种过晚则影响玉米后期灌浆,导致成熟过晚。 春玉米一般在 5 厘米地温稳定在 12以上播种较为适宜,夏玉米最晚不晚于 6 月底。 查苗补种。 在玉米出苗后,及时查苗补种,可以在地块边缘随风向隔行或十字交叉补种,确保雌穗顶端花丝授粉时期不被错过。 实践证明,采 4、取该措施后秃顶率为 3%5%以下,而普通田块秃顶率高达 10%15%以上。 合理密植。 适当增加种植密度是提高玉米产量的措施之一,可以根据气候因素、灌溉条件、土壤肥力及品种类型等确定密度,使群体中的个体都能接受光照,通风透光,提高玉米结实率,减少秃顶。 一般每亩 30004000 株较为合适。 合理施肥。 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本着前轻、中重、后补的原则,在定苗后追施适量复合肥,促进玉米营养生长大喇叭口期追施适量高氮复合肥,确保后期生殖生长不脱肥抽穗至灌浆期,适当进行根外追肥。 在施肥上,应注意锌肥的施用,以促进籽粒饱满,减少秃顶。 隔行去雄,辅助授粉。 在雄穗刚刚抽出顶叶尚未散粉时隔行或隔株去雄,善玉米上部通风透光条件,提高光合效率,减轻玉米螟的危害,促进棒大粒多,籽粒饱满。 去雄不宜太多,特别是玉米地周围 45行不宜去雄,以免影响授粉,造成空穗。 同时,在雌穗吐丝期间连续进行 23次人工辅助授粉,可以显著提高玉米的结实率。 防病治虫。 防治大、小叶斑病可以在发病初期用多菌灵、退菌特或粉锈宁等进行防治。 防治玉米螟可以在大喇叭口期用锌硫磷或呋喃丹拌成毒砂施入心叶和叶腋。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