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秃尖缺粒发生原因及防治内容摘要:
1、是侧面不实,即果穗一侧自基部到顶部整行没有籽粒,穗形多向缺粒一侧弯曲;二是整个果穗结很少籽粒,在果穗上呈散乱分布;三是秃尖,即果穗顶部籽粒细小,呈白色或黄白色,严重的秃尖可占整个果穗的一半以上,是玉米缺粒的主形式。 一、玉米秃尖的主要原因:玉米秃尖缺粒发生的原因主要与品种、土壤、营养与肥水、气候、栽培管理、病虫害发生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于不同品种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及对不良环境的抵抗能力不同,当不良的外界环境条件超过了品种的适应范围,就易发生秃尖缺粒。 性土壤盐分较高,低洼易涝,耕作层过浅,蓄水保肥能力差,瘠薄的土壤,秃尖缺粒发生较重。 磷钾配合不当,不施或少施有机肥和微肥,尤其是土壤中磷肥、硼肥不 2、足;或玉米生育中后期,水分供应不足,尤其是玉米开花灌浆期缺水脱肥,影响有机质的制造与运转,使玉米吐丝较晚,田间花粉减少,花粉、花丝寿命缩短,致使玉米秃尖缺粒。 米生育中期连续干旱,造成多次卷叶,或开花时遇高温干燥天气,土壤水分供应不足,影响了玉米雌雄穗的发育;或玉米散粉时阴雨连绵,影响了正常的开花授粉;或授粉时天气无风授粉不良,都可造成秃尖缺粒。 理粗放,或种植密度过大,致使田间通风透光不良,光照不足,植株光合作用减弱,有机质合成减少,影响了玉米雌雄穗的发育,造成秃尖缺粒。 米各种病害的发生,都可影响玉米正常的生长发育,致使玉米生长不良,尤其是玉米蚜虫在玉米抽雄时开始大量发生,致使玉米不能正常地开花 3、授粉,造成秃尖缺粒。 二、1)种植优良的品种: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及栽培条件,选择和种植抗病、抗虫性和适应性强的品种。 (2)改良土壤,增强土壤保水保肥的能力。 提倡使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和深耕、中耕技术,以改善土壤结构状况,促进玉米的生长发育,增强其对外界不良环境的抵抗能力。 (3)合理施用肥水:增施有机肥,氮、磷、钾合理配比,尤其是防止田间缺少磷肥与硼肥;在水分供应上,要防止旱害和涝害,玉米拔节后生殖器官发育旺盛,水分供应要适时、适量,以促进雌雄穗的发育。 (4)加强管理:合理密植。 创造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满足中上部叶片对光的要求,促进雌雄穗的发育;加强中耕除草、培土技术,尤其是拔节后培土,可增强土壤的透气性,促进玉米根系发育;采用宽窄行种植技术,以改善田间的通风透光条件。 人工辅助授粉技术。 )对各种叶斑病的防治在玉米生育中后期,当玉米叶斑病发生后,可用 50%的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或 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进行喷雾防治。 (2)对玉米螟的防治:在玉米心叶末期,可用 3%的呋喃丹颗粒剂捏心; 40%的氧化乐果乳油 1000 倍液、50%的久效磷乳油 800 倍液、10%的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3000 倍液进行喷雾防治。 专利查询。玉米秃尖缺粒发生原因及防治
相关推荐
8 台 苏州 2020 自有 2020. 6 14 潜水泵 QS324 0. 1 32 上海 1998 自有 2020. 6 15 振动桩锤 DZ45 25 4 台 兰州 1998 自有 2020. 6 16 手掘机械顶管机 80 2 台 租赁 2020. 6 17 拉管机 械 2 台 租赁 2020. 6 中管网通用业频道 中管网通用业频道 主要材料及半成品进场计划 根据工程分段及进度计划
米铁甲虫是区域性为害的害虫,以成虫和幼虫危害玉米叶片,严重时影响玉米生长及营养物质的制造和形成,从而导致玉米减产。 近年来玉米铁甲虫已成为我市卡房、贾沙等山区乡镇玉米作物上的主要害虫。 根据五月十九日和五月二十三日我站对贾沙乡贾沙村和卡房镇大黑山村玉米田间调查,被害株率均为 100%;被害叶率分别 ,代表面积 2000 亩。 从调查结果看,今年玉米铁甲虫较去年同期迁入时间偏晚、发生程度偏轻,预计
书 ( 11) 投标人资格文件声明函 . 投标人必须编制完整的投标文件,按上述顺序编制目录及页码并装订成册,内容较多时可以分册装订。 各册独立装订的投标文件封面必须加盖投标人单位法定印章,投标文件应骑缝加盖投标人单位公章。 投标人代表可由法定代表人或其委托代理人担任。 由委托代理人签署的投标文件中,须同时提交由法定代表人签署的有效的授权委托书。 . 投标人应装订牢固不可拆卸(如:胶订)
1、米是我国的主要农作物之一,如何把玉米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研制出具有现代潮流的玉米快餐食品和休闲风味食品,需要一项得力的措施。 玉米胚芽乳(粉)、玉米方便面、玉米面条、玉米高纤维食品和玉米片问世,必将推动特色食品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优势。 利用玉米种皮生产可降解餐具,缓解“白色污染”,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简要技术1、非油炸玉米波纹方便面:以纯玉米胚乳为原料
米细菌性茎腐病的典型症状是在玉米中部的叶鞘和茎秆上发生水浸状腐烂,引起组织软化,并有腥臭味。 一般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开始发病。 首先植株中下部的叶鞘和茎秆上出现不规则的水浸状病斑,病菌在浸染茎秆和心叶的过程中,造成生长点组织坏死、腐烂,并散发出腥臭味。 病株容易从病部折断,不能抽穗或结实,一般发病率即相当于损失率。 降雨有利于发病,特别是连续干旱后突降暴雨或暴雨后骤晴,田间湿度大,病菌侵茎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