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秃尖的原因及防止措施内容摘要:

1、米果穗顶部未结籽或籽粒秕,称之为秃尖,是玉米栽培中常见的现象,也是造成减产的主要原因之一。 造成秃尖的原因:品种的遗传特性;不当的栽培措施。 有的品种对种植密度非常敏感,种植密度过大时,由于个体营养发育不良,灌浆期田间郁闭,通透性差,使得果穗顶部籽粒得不到足够的营养,形成秃尖;营养元素缺乏,例如缺磷钾,也会加重玉米秃尖,或玉米生长后期缺肥,籽粒发育到中途停止生长,使果穗顶部籽秕粒增多而变成秃尖;不良的环境条件。 例如高温也会造成秃尖。 玉米在开花授粉期受高温伏旱,抽丝时间推迟,花粉盛散期已过,使雌穗顶部花丝未受到粉而秃尖。 授粉期间阴雨过多,使花粉散不开,遇水花粉粒破裂而死,使雌穗花丝未受到粉而成秃尖。 2、防止秃尖的措施:(1)选用不秃尖的品种。 如鲁单 50、郑单 958、金海 5 号、凌单 18、郑单18、登海 1 号、郁青 1 号等。 (2)合理确定种植密度。 根据品种特性、生理特性,确定合理的种植密度,使玉米个体得到良好的发育,减少秃尖的发生。 如大穗型或平展型要适当稀植,而中穗型或紧凑型可密些。 (3)科学进行肥水管理。 做到不缺水、不缺肥。 如遇干旱,在早晚应抗旱浇水,保证玉米在开花散粉或灌浆时有充足的水分;平衡施肥,后期可喷施 磷酸二氢钾,1%的尿素溶液根外补肥。 (4)采取人工辅助措施。 人工辅助授粉。 在晴天上午 911 时,用脸盆或纸制容器垫上纸,将雄穗花粉抖落在纸上,然后用毛笔或棉花团蘸适量花 3、粉,逐一抖落在玉米雌穗花丝上,也可将花粉倒入纱布口袋内,用口袋在雌穗花丝上扑打,人工授粉可进行 23 次。 进行隔行去雄。 即去一行留一行,也可隔株去雄,即去一株留一株。 这样能增强光照,降低养分消耗,促进顶部的籽粒饱满,且还有利于花粉散落花丝上,提高授粉率。 去雄时间,以雌穗露出 1/3 时进行,在上午 9 时至下午 4 时去雄,以利伤口愈合。 剪去雌穗顶端高出玉米轴 1 厘米的部位,用剪刀将苞叶边同花丝一起剪掉,隔 23 天后再剪第二次。 剪后胚轴受精的花丝不再伸长,而中间没有受精的花丝继续生长,从而得到受精的机会,实现多结实而减少秃尖。 (5)运用生长调节剂。 玉黄金:能壮根保叶,促进玉米的生殖生长,使 4、玉米受粉好,有效解决秃尖、倒伏、空秆、小穗等问题,增产 20%以上。 使用方法:在玉米 611 片叶时,每亩用 30 毫升兑水 30 公斤,喷在玉米叶片上。 金得乐:玉米抗倒伏增产剂。 在玉米 711 片叶时,每亩用 30 毫升兑水 1520 公斤叶面喷施。 玉米矮丰。 能促根粗壮,抗旱、抗病、抗倒伏,使玉米叶片后宽而浓绿,促进抽穗,增强授粉,避免秃尖,增产 30%以上。 在玉米 610 片叶时,每亩用 25 毫升兑水 30 公斤喷叶。 玉米矮壮饱。 为超浓缩复合剂,富有调节剂及微量元素,能促进根系发育,令茎粗叶绿,提高授粉率,增产20%35%。 在玉米 611 叶时,每亩用 25 毫升,兑水 3040 公斤叶面喷雾。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