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道路和排水工程监理细则内容摘要:

,10mm 4 宽度不小于设计规定不小于设计规定 5 中线高程177。 20mm177。 20mm 6 横坡177。 20mm 且不大于177。 %177。 20mm 且不大于177。 % (三 )、沥青混凝土路面工程质量控制 施工前质量控制 (1)、原材料准备,包括: a、沥青材料的品种和标号须符合设计要求,其针入度、延度、软化点等技术指标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规定。 沥青材料的加热温度不应超过140~170176。 C,加热至施工温度后的保温时间不应超过 6 小时,当天加热的沥青应当天用完; b、粗骨料: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耐磨性,表面应洁净,干燥、泥土含量应小于 1%;有良好的颗粒形状,以接近立方体多棱角的碎石为好;扁平细长颗粒不应超过 15%;当采用砾石拌制混合料时, 5mm 以上颗粒中至少应有 50%碎石或扎制砾石;磨耗率小于 6%,吸水率小于 3%; c、细骨料:石屑或砂应坚硬,有一定棱角 ,且有适当级配;砂最大粒径小于 5mm,含水量小于 5%;石屑最大粒径小于 10mm,含 以下粉料不超过5%; d、矿粉:一般采用低标号水泥或磨细石灰石粉,应具有足够的细度,小于 的颗粒应不小于 80%,且干燥,疏松,不结团,不含杂质,亲水系数不应大于。 (2)、施工机具的准备; (3)、测量放样结果及控制措施; (4)、基层表面清理应平整、干燥、粗糙、无浮砂、杂物。 施工中质量控制 (1)、施工现场应根据混合料组成设计的配合比进行试拌,试铺,并对碾压12h 后进行钻芯取样、报审; (2)、计量装置必须良好,严格控制称量误差; (3)、沥青混合料的出厂温度应视地区和温度而定,一般不宜超过 130~160176。 C,改性沥青可提高 10~20176。 C; (4)、出厂混合料应均匀一致,无花白石子和粗细料分离、结团等现象,一般观察:油多发亮,油少发散,过火焦红; (5)、抽检摊铺温度 110~150176。 C,改性沥青提高 10~20176。 C; (6)、注意压实顺序:一般是先轻压后重压,先钢轮压路机后轮胎压路机,先边后中,两次碾压时要使轮迹适当重合; (7)、控制压实温度:初压不高于 100~120176。 C,终压不低于 70~50176。 C; (8)、碾压成型后对压实度进行检查,不合格时应找出原因,予以调整; (9)、成型后的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性能 (包括压实度,平整度,沥青用量等 )和外形 (包括宽度,厚度,中线高程,路拱坡度等 )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规范的规定。 不得有脱落、掉渣、裂缝、推挤、烂边、粗细料集中现象,接茬应紧密、平顺、烫缝不应枯焦。 交工验收质量控制,施工单位自检合格后,向监理申报检验并确认签证。 (1)、执行有关质量验评标准,包括: a、表面平整、坚实,颗粒分布均匀,不得有脱落、掉渣、裂缝、拥动、烂边、搓板、粗细料集中、泛油等 现象; b、用 12t 以上压路机碾压,不得有明显轮迹; c、接茬应紧密、平顺、烫缝不枯焦; d、面层与平石、检查井、雨水口等构筑物应接顺,不得有积水现象; e、沥青砼面层允许偏差应符合下表: 序号项目允许偏差序号项目允许偏差 1?压实度≥ 95%5 宽度≦设计规定 2?厚度 +10mm, 5mm 6 中线高程177。 10mm 3 弯沉值不小于设计规定 7 横坡度177。 10mm,≧177。 % 4 平整度≤ 5mm 8 井面与路面高差≤ 5mm (2)、督促施工单位提交以下资料并予以签证 a、测量复核记录 b、预检工程检查记录 c、隐蔽工程检查记录 d、沥青试验报告 e、材料试验报告 f、配合比设计 g、沥青混凝土压实度试验记录 h、沥青混凝土压实度、厚度汇总表 特殊情况处理: (1)、未经压实即遭受雨淋的沥青砼,应全部刨除更换新料; (2)、到场温度过低,应运回重新炒制。 四、水泥混凝土路面 (一 )、施工前质量控制 施工单位应提交的文件 (1)、基层检验合格资料,包括: a、分项工程报验申请表; b、隐蔽工程记录表 基层分项; c、基层顶面弯沉检测合格报告; (2)、原材料质量证明资料,包括: a、水泥出厂合格证、化验 单; b、钢筋出厂合格证、试验报告; c、配合比设计。 (3)、机械、设备、构件质量证明资料,包括: a、机械质检证明; b、设备检验证明,如测量仪器等; c、构件出厂合格证,如井框、井盖等。 (4)、测量放线成果,包括恢复三线,即左右边线、中线、预检工程报审表。 对材料的一般要求 (1)、水泥:应优先用高标号、收缩小的硅酸。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