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20xx年中考化学二模试卷含解析内容摘要:

滤 B.蒸发 C.蒸馏 D.结晶 【考点】 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 【分析】 A、根据不溶性杂质不会透过滤纸,溶液会通过滤纸进行分析, B、根据饱和溶液的溶质和溶剂成比例进行分析, C、根据蒸馏的原理进行分析, D、根据结晶的原理判断, 【解答】 解: A、过滤只能将没有溶解的固体物质和溶液进行分离,而饱和溶液 中溶质是均匀的分布在溶剂中的,不能够分离,故 A错误, B、饱和的氯化钠溶液随着溶剂的蒸发,固体会逐渐的析出,故 B正确, C、蒸馏是将水提纯的一个过程,将水分离出来,氯化钠就随之析出了,故 C正确, D、结晶是将水分蒸发使晶体析出的过程,故 D正确, 故选 A. 12.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B.气体的溶解度只与温度有关 C.盐水的沸点比水低 D.物质溶解过程中常伴随能量变化 【考点】 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分析】 A、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 B、气体的溶解度与温度和压强有关; C、水中加入溶质后沸点升高; D、物质溶解过程中常伴随能量变化. 【解答】 解: A、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 A错; B、气体的溶解度与温度和压强有关,故 B错; C、水中加入溶质后沸点升高,故 C错; D、物质溶解过程中常伴随能量变化,有的物质放出热量,有的物质吸收热量,故 D正确. 故选 D. 13. KCl是一种常用的钾肥,其溶解度如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温度 /℃ 0 20 40 60 溶解度 /g A. KC1饱和溶液中不能再溶解其他物质 B. 20℃ 时, 100 g KC1饱和溶液中含 KCl g C. 40℃ 时, KC1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约为 % D. 60℃ 的 KC1溶液降温至 20℃ ,一定有晶体析出 【考点】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 【分析】 A、饱和溶液对应的是某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B、溶解度对应的是某温度时固体的最大溶解量, C、质量分数是溶质和溶液的比值, D、根据是否有晶体析出要看溶液是否先达到饱和. 【解答】 解: A、饱和溶液 只能是某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而对其他的固体来说,一定是不饱和的,故 A错误, B、 20℃ 时氯化钾的溶解度是 34克,指的是 100克水中所含的氯化钾是 34 克,故 B错误, C、 40℃ 时,饱和氯化钾的质量分数 ═ 100%≈% ,故 C正确, D、由溶解度表可以看出,氯化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降温饱和溶液会有晶体析出,如果溶液不饱和,则不一定,故 D错误. 故选: C. 14.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 “ 先 ” 与 “ 后 ” 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制取气体时,先装药品,后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加热高锰酸钾并用排水法 收集氧气实验结束时,先熄灭酒精灯,后移出导管 C.加热试管时,先使试管底部均匀受热,后用酒精灯的外焰固定加热 D.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实验结束时,先停止通一氧化碳,过段时间后停止加热 【考点】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加热器皿 酒精灯;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 【分析】 A、根据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实验步骤、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加热试管时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步骤是:先通入一氧化碳气体 ;再加热;观察到红色变黑色后,停止加热;继续通一氧化碳直到试管冷却进行分析. 【解答】 解: A、实验室制取气体时,组装好装置后,应在向容器中装入药品前检查装置气密性,然后再装入药品,以避免装入药品后发现装置气密性不好,更换部分仪器而浪费药品,故选项说法错误; B、高锰酸钾制 O2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结束时,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以防止水槽中的水倒吸入试管,使试管因骤然冷却而炸裂,故选项说法错误. C、加热试管时,先使试管底部均匀受热,后用酒精灯的外焰固定加热,故选项说法正确; D、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步 骤是:先通入一氧化碳气体;再加热;观察到红色变黑色后,停止加热;继续通一氧化碳直到试管冷却,故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 C. 15.下列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中,属于金属元素原子的是( ) A. B. C. D. 【考点】 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元素的简单分类. 【分析】 因为: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为< 4;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 ≥4 ;稀有气体的元素的原子(氦为 2)最外层电子数为 8,所以可推测答案. 【解答】 解: A、该粒子最外层电子数为 2,所以为金属元素原子,故 A正确 ; B、该粒子最外层电子数为 8,且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故为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故 B不符合题意; C、该粒子最外层电子数为 8,但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故为阴离子,为氧离子,故 C不符合题意; D、该粒子最外层电子数为 7,所以为非金属元素原子,故 D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16.如图所示,有一段两端不封口的玻璃管,一端系上一个小气球,取一块废旧石棉网上剪下的铁丝网,用盐酸除去铁锈,放入锥形瓶中,再向瓶中加入 3~ 4mL食盐水,迅速塞紧瓶塞,过一段时间观察气球的变化是( ) A.比原来大 B.比原来小 C. 先变大,后变小 D.无明显变化 【考点】 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 【分析】 铁与水、氧气充分接触时容易生锈,盐溶液能够促进金属生锈;锥形瓶中的氧气被消耗后,依据气压变化进行解答. 压强减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 【解答】 解:铁与水、氧气充分接触时容易生锈,盐溶液能够促进金属生锈;锥形瓶中的氧气被消耗后,压强减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气球比原来大;故选 A.. 17.下列关于 “ 燃烧和灭火 ” 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用明火检查液化气罐是否漏气 B.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用冷水浇 C.液化气泄漏,及时用手机拨 打火警电话 D.扑灭图书档案火灾可使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考点】 防范爆炸的措施;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几种常用的灭火器. 【分析】 A、液化气属于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遇明火有爆炸的危险; B、根据灭火的原理分析; C、根据可燃性气体的性质分析; D、根据灭火的方法分析. 【解答】 解: A、用明火检查液化气罐是否漏气极易引燃液化气而发生火灾,故错误; B、炒菜时油锅着火时,不能用水浇灭,因为油的密度比水的小,会浮在水面,水起不到灭火的作用,故错误; C、液化气是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遇电火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所以 及时用手机拨打火警电话,可能会造成危险,故错误; D、液态二氧化碳灭火时,液态二氧化碳马上变成气体不残留任何残留物,可以更好地保护图书档案.此灭火方法既考虑了灭火又考虑到保护图书档案资料,故正确; 故选 D. 18.下表列出了除去物质中所含少量杂质的方法,其中不正确的是( ) 物质 所含杂质 除去杂质的方法 A NaOH溶液 Na2CO3 加入足量稀盐酸至不再产生气泡 B NaCl 泥沙 溶解、过滤、蒸发 C CO CO2 通过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干燥 D Cu( NO3) 2溶液 AgNO3 加入 过量的铜粉,过滤 A. A B. B C. C D. D 【考点】 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气体的净化(除杂). 【分析】 物质除杂时,可以根据物质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除杂方法,原则上选用的除杂试剂不能与原有物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解答】 解: A、稀盐酸和氢氧化钠、碳酸钠都能发生反应,会把原物质除去,所以 A不正确; B、除去氯化钠中泥沙,根据氯化钠的溶解性,可采用溶解、过滤、蒸发,故 B正确; C、氢氧化钠容易与二氧化碳反应而不与一氧化碳反应,可以除去二氧化碳,故 C正确; D、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铜能和硝 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然后过滤,可除去杂质,故D正确. 故选 A 19.下列各组溶液,不用其他试剂就能鉴别出来的是( ) A. CuSO NaOH、 KNO NaCl B. K2CO NaOH、稀 HCl、 BaCl2 C. FeCl KOH、稀 HCl、稀 H2SO4 D.稀 HCl、 Na2CO稀 H2SO Na2SO4 【考点】 酸、碱、盐的鉴别. 【分析】 在不另加试剂就能鉴别的题目中,首先观察有无有特殊颜色的物质,若有,将有颜色的溶液鉴别出来,然后再借用这种溶液鉴别其它溶液把其它没有确定出的物质确定出来 ;若都没有颜色就将溶液两两混合,根据混合后的现象进行分析鉴别. 【解答】 解: A、 CuSO4溶液是蓝色的,能与 CuSO4溶液反应产生蓝色沉淀的是的是 NaOH溶液,但其余两两混合均没有明显现象,故不加其他试剂不能鉴别. B、组内四种物质的溶液两两混合时,其中有一种溶液与其它三种溶液混合时出现一次白色沉淀和一次放出气体,该溶液为 K2CO3溶液;与 K2CO3溶液产生气体的溶液为盐酸,产生白色沉淀的为 BaCl2;与碳酸钠溶液混合无任何明显现象的为 NaOH溶液;故不加其他试剂可以鉴别. C、 FeCl3溶液呈黄色,首先鉴 别出黄色的 FeCl3溶液;把 FeCl3溶液与另外三种溶液混合,出现红褐色沉淀的溶液为 KOH溶液;剩余两种溶液为稀 HCl、稀 H2SO4,不能鉴别,故不加其他试剂无法鉴别. D、组内四种物质的溶液两两混合时,其中有一种溶液与其它三种溶液混合时出现两次放出气体,该溶液为 Na2CO3溶液;与 Na2CO3溶液产生气体的溶液为盐酸、稀 H2SO4,但其余两两混合均没有明显现象,故不加其他试剂不能鉴别. 故选: B. 20.某工厂排放的废液中含有少量硫酸和硫酸铜.某同学取适量废液放入盛有足量锌粉的烧杯中,搅拌,待充分反应 后过滤,得少量滤渣和滤液.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一正确的是( ) A.反应后溶液的 pH 变小 B.过滤后溶液的质量减少 C.滤渣中一定含铜和锌 D.发生的反应类型不相同 【考点】 金属的化学性质. 【分析】 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锌和稀硫酸及硫酸铜都能发生反应,生成物中有硫酸锌和铜以及氢气,如果反应物的量不同,反应后剩余的物质就不一样. 【解答】 解: A、根据分析,锌和稀硫酸发生反应,生成硫酸锌,故反应后溶液的 pH增大,故此项错误. B、因为锌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