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盐都新区20xx届九年级化学上学期第一次质检试卷含解析内容摘要:
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研究了空气的成分,并得出氧气 约占空气总体积 的结论 B.空气中由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物质组成的混合物 C.氮气是制造氮肥的重要原料 D.稀有气体都没有颜色、没有气味,在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考点】 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专题】 空气与水. 【分析】 A、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研究了空气的成分,并得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结论; B、根据空气的成分包括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结合混合物的概念分析; C、根据氮气的用途分析; D、根据稀有气体的特点进行分析; 【解答】 解: A、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研究了空气的成分,并 得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 1/5 的结论, A项的错误在于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 4/5,故说法不正确; B、空气是由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物质组成的混合物,故说法正确; C、工业上,氮气是制造硝酸和氮肥的重要原料,故说法正确; D、稀有气体无色、无味,在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用作电光源,说法正确. 故选 A. 【点评】 考点考查了空气中各种气体的含量、混合物、氮气的用途以及稀有气体的性质等问题,同学们要加强记忆有关的知识点,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应用. 8.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 正确的是( ) A.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B.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出大量的热 【考点】 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专题】 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 【分析】 根据蜡烛、硫、木炭、铁在空气、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分析,注意现象和结论的区别,及木炭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火焰,铁燃烧的现象. 【解答】 解; A、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是实验结论,不 是实验现象,故错误; B、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故错误;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无色无味的二氧化碳气体,无刺激性气味,故错误; C、铁在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出大量热量,正确; 故选: D.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在空气中或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并明确现象和结论的区别. 9.晓彤用量筒量取 30毫升水时,仰视读数,倒出一部分后,俯视读数为 18毫升,则晓彤实际倒出水的体积为( ) A.大于 12毫升 B.等于 12毫升 C.小于 12毫升 D.无法确定 【考点】 测量容器 量筒. 【专题】 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 量取液体读数时,应把量筒放平,视线、刻度线,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三者保持水平,再读出液体的体积数.在读数时经常出现的两种错误是仰视读数和俯视读数,仰视读数,由于视线向上倾斜,视线与筒壁的交点在液面以下,所以读数比量筒内的实际液体体积数偏小;俯视读数,由于视线向下倾斜.视线与筒壁的交点在液面以下,所以读数比量筒内的实际液体体积数偏大. 【解答】 解:晓彤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是取 30毫升,量筒内的水 实际是大于 30毫升;倒出一部分后,俯视读数为 18毫升,量筒内的水实际是小于 18毫升.则晓彤实际倒出水的体积应是:用大于 30毫升的数减去小于 18 毫升的数,其结果一定是大于 12毫升,故大于12毫升, A正确, B、 C、 D错误. 故选 A. 【点评】 解答本题本题关键是:分清仰视读数和俯视读数与量筒内实际液体体积的之间的关系. 10.最近, “ 镉大米 ” 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据了解,含镉的大米对人的肝肾损害比较大.镉( Cd)的原子序数为 48,中子数为 6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镉原子的质子数为 48 B.镉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112g C.镉是金属元素 D.镉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48 【考点】 原子的有关数量计算. 【专题】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 A、根据在原子中质子数 =原子序数分析. B、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分析,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 1,原子质量的单位是 g. C、从元素的造字上分析元素的种类. D、根据在原子中原子序数 =核外电子数分析. 【解答】 解: A、镉( Cd)的原子序数为 48,根据在原子中质子数 =原子序数可知,镉原子的质子数为 48,故此说法正确. B、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 1,原子质量的 单位是 g,故此说法错误. C、镉字的偏旁是 “ 金 ” 字旁,故镉是金属元素,故此说法正确. D、镉( Cd)的原子序数为 48,根据在原子中原子序数 =核外电子数可知,镉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48,故此说法正确. 故选 B.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在原子中,核内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原子序数的牢记与掌握,并能应用于解题. 11.生活中的下列现象,可用分子知识加以解释,其中正确的是( ) A.热胀冷缩是因为分子大小随温度而改变 B.蔗糖溶解是因为分子很小 C.气体易被压缩是因为气体分子间隔很小 D.墙内开花墙外香是因为分子 在不断运动 【考点】 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专题】 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 微观粒子的特征: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微粒与微粒之间有间隙;都是不断运动的. 【解答】 解: A、热胀冷缩是因为分子之间的间隔随温度而改变. B、蔗糖溶解是因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C、气体易被压缩是因为气体分子间隔很大. D、墙内开花墙外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 故选 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微观粒子特征方面的知识. 12.如图装置常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列对该实验的认识中正确的是( ) A.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B.燃烧匙中的红磷可以换成硫磺 C.红磷的量不足会导致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大于 D.该实验可说明氮气不能燃烧和支持燃烧 【考点】 空气组成的测定. 【专题】 空气与水. 【分析】 A、根据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所选物质要具备以下特征:( 1)本身能够在空气中燃烧;( 2)本身的状态为非气体;( 3)生成的物质为非气态. C、红磷的量不足不能消耗完瓶内氧气,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D、红磷燃烧把氧气耗尽,实验中当装置内进入水以后,剩余的成分主要是氮气,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 A、红磷燃烧产生大 量的白烟,而不是白色烟雾,故选项说法错误. B、硫磺在空气中生成了二氧化硫气体,瓶内压强不变,不能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故选项说法错误. C、红磷的量不足时,燃烧时就无法将瓶内氧气全部消耗掉,会导致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小于 .故选项说法错误. D、实验中当装置内进入水以后,氮气依然能够存在,说明氮气难溶于水,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 D. 【点评】 实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测定原理(通过红磷燃烧消耗氧气,导致瓶内压强变小)、实验成功的关键(装置气密性要好;红磷要足量;要冷却到室温再读数)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 13.下列有。江苏省盐城市盐都新区20xx届九年级化学上学期第一次质检试卷含解析
相关推荐
滤 B.蒸发 C.蒸馏 D.结晶 【考点】 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 【分析】 A、根据不溶性杂质不会透过滤纸,溶液会通过滤纸进行分析, B、根据饱和溶液的溶质和溶剂成比例进行分析, C、根据蒸馏的原理进行分析, D、根据结晶的原理判断, 【解答】 解: A、过滤只能将没有溶解的固体物质和溶液进行分离,而饱和溶液 中溶质是均匀的分布在溶剂中的,不能够分离,故 A错误, B
1、第 1 页 共 22 页密 级:内部文档编号:项目代号:附件九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网络设备安全配置规范思科 册版本:草稿二零零三年十一月中国移动通信公司福建移动通信公司第 2 页 共 22 页版本控制版本号 日期 参与人员 更新说明初稿 2003顺安、林秀 文档建立,初始化第 3 页 共 22 页目录第一部分 概述和介绍 .述 . 项目背景 . 项目目标 . 参考资料 .用的软件版本
22.小华在做纸锥下落的实验时,如果下落的高度比较小与下落高度比较大的情况不相同.为了探究纸锥下落的运动情况,他找来一很长的粗细均匀 光滑 的金属杆,把纸锥套在金属杆上,观察纸锥从较高处沿金属杆下落的情况,他观察到结果是,纸锥先做 ▲ 运动,后做 ▲ 运动 (加速 /减速 /匀速 ). 23.甲、乙两辆汽车在水平路面上做直线运动.如图所示是两车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图线.则甲汽车是做 ▲ 运动
一会,爱丽莎看见路前方远处有一个小黑点,她知道那是什么。 他只带走了花盆,扔掉了她精心挑选的菊苗。 (15) 汽车转了一个弯,她看见篷车就在前面了。 为了使汽车走过时不看见那篷车和牲口,她把整个身子扭过去,转向她的丈夫。 她把大衣领子竖起来,为的是不让他看见她正像老妇人那样 —— 虚弱地哀哀哭泣。 (16) 刹那间,汽车驶过去了,一切都结 束了。 她没有回头。 (选自《人与鼠》,上海译文出版社
) ① 气象专家和医学专家认为,由细颗粒物造成的灰霾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甚至要比沙尘暴更大。 粒径 10微米以上的颗粒物,会被挡在人 的鼻子外面;粒径在 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能够进入上呼吸道,但部分可通过痰液等排出体外,另外也会被鼻腔内部的绒毛阻挡,对人体健康危害相对较小; 而粒径在 ,直径相当于人类头发的 1/10大小,不易被阻挡。 人体的生理结构决定了对 、阻拦能力
本题涉及二氧化氮的颜色、二氧化硫的漂白性、硝酸的性质等方面知识,注意知识的归纳和整理,较简单. 11.在一定温度下,体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可逆反应 X( g) +3Y( g) ⇌2Z( g)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 A.气体总质量保持不变 B. X、 Y、 Z的浓度都相等 C. X、 Y、 Z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 D. X、 Y、 Z的分子数之比为 1: 3: 2 【考点】 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