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市20xx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内容摘要:

一会,爱丽莎看见路前方远处有一个小黑点,她知道那是什么。 他只带走了花盆,扔掉了她精心挑选的菊苗。 (15) 汽车转了一个弯,她看见篷车就在前面了。 为了使汽车走过时不看见那篷车和牲口,她把整个身子扭过去,转向她的丈夫。 她把大衣领子竖起来,为的是不让他看见她正像老妇人那样 —— 虚弱地哀哀哭泣。 (16) 刹那间,汽车驶过去了,一切都结 束了。 她没有回头。 (选自《人与鼠》,上海译文出版社,张澍智译,有删改 ) 12. 小说开头描写的环境有何特点。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6分 ) 13. 爱丽莎这一人物形象有着怎样的性格。 请简要分析。 (4分 ) 14. 爱丽莎在文中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历程。 试结合全文作简要概括。 (4 分 ) 15. 请结合全文,探究文中“菊花”这一意象的丰富意蕴。 (6 分 ) 六、 现代文阅读 (二 )(18分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6~ 18题。 历史是否有逻辑 陈乐民 ①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走经世致用的路线,中国的传统文化 ,无论多么博大精深,最终离不开当时的为世所用。 中国人写史,离不了记言记事,到今天还是这样,脱不出以史为鉴。 稍微有些哲学意味的史论几乎没有。 ② 历史哲学是欧洲的特产,主要是因为欧洲的哲学比较发达。 先也是从叙事开始,到近代便有了对历史的理性批判,把人文因素融进历史。 伏尔泰、赫尔德、康德、费希特、黑格尔、马克思,这是几大家。 他们的历史观,无论是唯心唯物,都是理性历史。 ③ 然而,大历史是理性的,人们经验的历史却不是理性的。 理性批判的历史,是“宿命的”,似乎历史是按照人的理想意图安排的,所以是理想主义的。 现实的 历史却相反,它经常是不合逻辑的。 例如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这是理性的;要以新代旧便难免发生革命,则革命是理性的。 但历史是人表演的,革命是人干的;人是理性的动物,是说他有按理性行事的能力,但并不能由此说人天然就是理性的。 否则古今中外就没有坏人、败类,没有疯子了。 ④ 历史是任人“装扮”的;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视角。 道德学家从中看出道德律;崇尚格致之学者从中看出器物奇技的代代翻新;尚武者从中看到的是连绵不断的兵燹征战;博学深思者从中看出精神的升华和沉沦;唯理主义者说历史是理性的、有序的;经验论 者说历史充斥了非理性,是无序的;乐观派说历史总是随着文明的脚步向好处发展的;悲观派说否。 文明的每一次“进步”,都伴随负面的、无法克服的后果。 19世纪的欧洲历史学家大多认为历史是沿着自由主义和理性主义的路前进的; 20世纪的史学家们则认为历史根本没有定向—— 施宾格勒在世纪初就曾问道:历史是否有逻辑。 ⑤ 20世纪的欧洲史学家们自有他们自己的特殊的时代经验 —— 人们还是相信经验胜过理智 —— 他们向 19世纪的理性批判史学发难:你们太过相信人类的理智,你们的头脑清醒得把一切不符合理想的浑浊的秽物都滤掉了,历史绝没有那么透 体通明。 理智、理性,这些崇高无比的概念,可以作为一种人世间的理念,或者叫作目标;也可以适用于某人某时某事,如说某人在某时某事上是很理智的,但不可能说某人在任何时候、在任何事上都是理智的。 更何况,理智会异化,异化到它的反面,变成非理智、反理智;当把理智神圣化的时候,“理智”尤其会转为非理智,直到变为疯癫。 ⑥ 或许仍是东坡居士有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看不清 20 世纪的真面目,是因为身在其中;等到下个世纪或再下个世纪可能就比较客观了。 然而也不尽然;因为人既是理性的动 物,又是有愿望、有情感、有利害关系缠身的动物,所以纯客观是没有的。 于是在看历史问题时不免戴上今天利害关系的眼镜,历史终于还是客观不了。 ⑦ 有一种说法,说历史从来不是如黑格尔说的“精神的历史”,而是不折不扣的“行动的历史”“实践的历史”。 诚然,实践是离不开精神的,但对历史进行判断的根据又总是人的行为。 (选自《敬畏思想家》,三联书店出版社 ) 16. 阅读第⑤段,简要说说 20世纪的史学家为什么要向 19 世纪理性批判史学发难。 (6分 ) 17. 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⑥段的论述思路。 (6 分 ) 18. 作者认为 ,历史常常是没有逻辑的,试结合全文概括其理由。 (6分 ) 七、 写作 (70分 ) 19. 根据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人需要弄清了一切的生活奥秘,生活才有意义;也有人说,对于生活的真相,不知,不尽知,生活才有滋味。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 800字。 语文附加题 (满分 40分,考试时间 30分钟 ) 一、 阅读材料,完成 20~ 22题 (10分 ) 20. 用斜线“ /”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三处 )(3分 ) 太史公文,疏与密皆诣其极。 密者,义法也。 苏子由称 其“疏荡有奇气”,于义法犹未道及。 太史公时有河汉之言,而意理却细入无间。 评者谓“乱道却好”,其实本非乱道也。 史记叙事文外无穷虽一溪一壑皆与长江大河相若。 叙事不合参入断语。 太史公寓主意于客位,允称微妙。 太史公文,悲世之意多,愤世之意少,是以立身常在高处。 (清刘熙载《艺概文概》 ) 21. 与刘熙载的《艺概》一样通论古代各体文艺的理论著作还有南北朝 ________(人名 )的《 ________》 (著作 )。 (3分 ) 22. 选文论述了“太史公文”的哪些特点。 请简要概括。 (4分 ) 、 二、 名著阅读题 (15分 ) 23. 下列有关名著名篇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 )( ) A. 马谡曾多次献计诸葛亮,诸葛亮采纳他“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建议,七擒七纵孟获,以德服人;诸葛亮还采纳马谡的离间计,使司马懿被削职回乡。 B. 小说《明天》中作者采用对比映衬的手法将人物形象和命运勾勒出来。 如:宝儿垂死之际,单四嫂子心乱如麻;红鼻子老拱、蓝皮阿五等慢条斯理,趁机捞钱。 C. “只要国家像个国家,政府像个政府,中国工业一定有希望。 ”吴荪甫的这句话反映了他抵抗帝国主义、买办阶级而去发展民族工业的强烈愿望。 D. 《茶馆》中军官带人过来盘查逃兵时,刘麻子曲意指证吴祥子是逃兵,轻而易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