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惠州市20xx-20xx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内容摘要:

时候,突然觉得头皮一麻,头痛病又犯了。 宫本丢了军刀,捂着脑袋直挺挺地倒下去,一蹬腿死了。 游击队乘机反攻,全歼了日本鬼子。 游击队员不解,没人击中宫本,宫本却自己死了,只有白忠孝不语,他心里比谁都清楚。 医心堂再次开张的时候,日本人已经 投降。 王仁甫端 坐在草药味弥漫的大堂里,白忠孝也进来了。 白忠孝进门就跪在王仁甫面前说,师兄,我没能遵从师父教诲,帮了日本人,害了别人也差点害了自己呀,要不是师兄扎我几针,恐怕我已是罪人了呢。 见王仁甫不语,白忠孝又说,你扎我我再扎宫本,一样的针法,咋就治死了宫本呢。 王仁甫哈哈一笑说,宫本病在身上,一针刺进神经止住痛疼,再一针刺出脑血管微疵,欣喜若狂自会出血而死;而你身虽无病却病在心神,一针刺你灵魂出窍,再一针刺你回归正道,是为医心啊。 白忠孝跪地不起,王仁甫双手搀起白忠孝说,心已归正,就忘记过去,我教 你师父的神针绝技吧。 自此,医心堂名震省内外。 ( 1)下列对这则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 白忠孝独自一人来劝王仁甫投靠日本人,因为他担心师兄的生命安危,又希望师兄能与他一道享受日本人赏给的荣华富贵,过上太平日子。 B. 游击队员们不明白宫本为何突然倒地身亡,只有白忠孝不语,因为他知道宫本的死是师兄传授的针法导致的,自己不想邀功。 ,用词准确而形象,如“捻起一枚银针,在麻油灯上燎过,然后扎进伤者的穴位”中的“捻”、“ 燎”等动词的使用贴切而生动。 、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手法,刻画了王仁甫与白忠孝两个形象,展现了他们不同的思想性格和精神面貌。 ,如开篇描写白忠孝在听到日本兵的喧哗时手的颤抖,突出了他软弱的性格,为后文他投靠日本人埋下了伏笔。 ( 2)小说中王仁甫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分析。 ( 6分) ( 3)这篇小说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请列举其中两处,并简要分析。 ( 6分) ( 4)小说的标题为“医心”,王仁甫的医馆名为“医心堂”,请结合文本谈 谈你对“医心” 的理解。 (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25分) 12.阅读下面的 文字,完成( 1) 〜 ( 4)题。 ( 25分) 她以双耳听乾坤 吴晓都 阿列克谢耶维奇 1948年生于乌克兰,毕业于白俄罗斯国立大学新闻学系。 她不是个多产的作家, 25年来只写过 5本书。 她的作品主要是纪实文学,用与当事人访谈的方式写作,记录了二战、阿富汗战争、苏联解体、切尔诺贝利事故等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充满了人性的悲悯。 阿列克谢耶维奇的文学先师阿达莫维奇是苏联时代的著名作家、学者,他的小说将纪实性与艺术性有机 地融为一体,真实形象地再现了卫国战争中白俄罗斯的历史原貌,他的作品风格对阿列克谢耶维奇等作家创作纪实文学起了引领作用。 白俄罗斯评论家在评论斯维特兰娜等后起的白俄罗斯作家的创作时说“他们都来自阿达莫维奇”,阿列克谢耶维奇正是这些后起之秀中的成就突出者。 上世纪 80年代,苏联进入所谓“重建”时期, 30年代的“清洗”与肃反扩大化的历史题材进入白俄罗斯作家的视线,原来占据主流的苏式现实主义写作式微,而“去苏联化”的文学创作思潮盛行开来,阿列克谢耶维奇在创作崛起时期遭遇的正是这样的时代。 她的作品大多是苏联晚期 与后苏联时代社会乱象、生活苦痛与心理情绪的形象记录。 早在 1984年,在卫国战争胜利 40周年前夕,实力不俗的阿列克谢耶维奇凭借一部内容别致的纪实型战争小说《我是女兵,也是女人》登上苏联文学的中心舞台。 小说 以女性的视角回顾那场长这 4年的战争苦难,作者完全以普通女性的身份来叙述前人没有讲述的战争体验,彰显、深化、延展了俄国与苏联文学悠久的人道主义创作传统。 作为一个和平时代的作家和媒体人,她将编年体式的记录聚焦点,主要投射在妇女与孩童这些战时受 难的更脆弱的生命体上。 在结构上,《我是女兵,也是女人》由短篇故事串联而成,总体上的纪实特征、口语体的文字风格,使它好似一部情态各异的个性化的口述体战争野史。 诺奖评委给阿列克谢耶维奇的授奖词极为简明,但其中“多声部的”这一关键词标明了她的作品的复调性特征。 “多声部”原本是俄罗斯语言哲学家和文论家巴赫金专门用来评价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经典创作的,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笔下,对当代社会问题的反映通常不是独白式的,而是在思想交锋时呈现出“众声喧哗”的多声部语态。 奥地利小说家茨威格说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双耳 听乾坤”的人,阿列克谢耶雏奇不正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后继者吗。 她在倾听了千千万万个小人物的故事后,将其记录在案。 《最后的证人 —— 100个非孩子的故事》记述的就是 100个 7— 12岁孩童口中的战争微叙事,从100个孩子的“童年”视角,勾勒出不为成年人记忆所展示的卫国战争中普通苏联人刻骨铭心的苦痛画面。 阿列克谢耶维奇作品的思想意识和心理情绪也呈现出多声部的形态:既有苏联传统的主流意识,又有“重建”时期对传统思想观念的反思;既有男性的声音,也有女性的声音;既有成年人的话语,也有过早成熟的孩子们的嗓音。 阿列克 谢耶维奇善于表现悲剧。 她坚持“文学是人学”的人文传统,尤其关注那些被命运忽略的小人物,《锌皮娃娃兵》就艺术地记录了“阿富汗战争”时期,参战小人物的苦痛经历与独特感受。 茨威格谈到以陀思妥耶夫斯基为代表的俄罗斯古典文学时,说其有一种独特的苦难审美。 阿列克谢耶维奇将这种文学传统延伸到 20世纪对灾难的审美,“灾难审美”的苦难文学成了她创作的新题材。 不能忘记却被世界忽略的、深受切尔诺贝利灾难影响的白俄罗斯人的凄凉境遇催生了她笔下的《切尔诺贝利的祈祷》。 这部纪实作品几乎是阿列克谢耶维奇深度采访的记录,她那感伤的记述和感 慨最后都归结为一曲现代哀歌,一首人类核时代的《安魂曲》。 阿列克谢耶维奇有足够的自信:“我们很快就会忘记二十或五十年前的我们是什么样子。 但我的作品由上千人的声音、命运、生活与存在的碎片所组成;每本书都花费三到四年之久,我的‘编年史’容纳了几代人。 ”“艺术可能撒谎,但是纪录永远不会。 ”她的获奖,意料之外,却是情理之中。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 1986年 4月 26日,乌克兰境内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 4号核反应堆发生爆 炸,引发 恐 怖的核事故。 该事故被认为是历史上最严重的核电事故,切尔诺贝利城因此被废弃。 (摘自“百度百科”) ②阿列克谢耶维奇创造了一个将在全世界得到回响的文学门类,必将掀起证人与证词涌现的浪潮,“她早应该得诺贝尔文学奖了”。 (徐鹏远《口述史,成就了这位“丘吉尔第二”》) ③她的书中从不选用特殊的英雄人物,而对 于那些在以往的军事文学中很少讲到的,人在战争中、在丧失理智时会变成什么样,则用尽了笔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