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栽培技术(下)内容摘要:

1、)2选地挖窑(1)选地宜选排水良好的向阳缓坡地,土质深厚、疏松的砂质壤上(含沙量 6070)为好。 黏土、透气性差的土壤不宜采用。 最好选生荒土或放荒 3 年以上的庄稼地;栽过茯苓的地块即应放荒 510 年方可再种。 (2)挖窑挖窑时间一般在 12 月下旬至 1 月底进行。 先清除场地的草根、杂木蔸、石块等杂物,然后依备料段木的大小与长短挖窑。 窑形为长方形(长度视段水长短而定),深挖 2030 厘米,宽 3050 厘米,窑地按坡度倾斜,清除窑内杂物。 挖出的土也要保持清洁。 场地沿山坡两侧开沟以利排水,如坡度较陡,可在被顶筑坝拦水。 (3)下窑与接种下窑接种时间在春分至清明前后进行。 下窑应选连续晴天土壤微润 2、时,把干透心的段木按大小搭配下窑,一般每窑 2至多段。 细料应垫起与大料一样高,两节段木留皮处应紧靠,使铲(削)皮成“V”形,以便于接种。 以重量计,每窑 2 节段木在 15 千克左右,最少不宜少于 10 千克。 栽培茯苓所用的苗种,历来沿用菌核组织,通称“肉引”;将其压碎成糊状作种用称为“浆引”;把“肉引”接种于段木,待菌丝充分生长后挖起,锯成小段作种的称“木引”。 用“肉引”和“浆引”栽种一窑要耗费茯苓0205 千克,用种量大,不经济;“木引”操作繁琐,菌种质量难以稳定,稳产高产也难以保证。 近年来采用纯菌种接引,即可获得高产,又可节约大量商品茯苓,是当前广泛应用的最好方法。 菌种是用小松木块(长宽厚 3、 12 厘米*O2 厘米*10 厘米)装瓶消毒,加适量的培养基质,经接上茯苓原种培养在瓶内长满旺盛的乳白色菌丝,而作为大面积茯苓的接种菌种。 接种时在两段木的上半部分用利刀削成长 15 厘米*10 厘米的新口,然后用消毒过的钳或镊子将瓶内的菌种(长有菌丝的松土块)取出,平摆在两段木间的新口处,并加盖松木片或松叶,上面可再放一条段木(若两段水重 20 千克以上,则不放第三段段木),覆土 1015 厘米,整个窑面成龟背形。 每窑需菌种 131/2 瓶。 利用树蔸栽培在茯苓则于根蔸上削 23 个新口,然后将菌种分别接种在新口处,盖上松片或松叶,覆土高出树蔸 1518 厘米,每树蔸一般用菌种 051 瓶。 3 4、田间管理(1)查窑补引段木接种 710 天,使长出白色的茯苓菌丝,检查时若发现段木上不长菌或污染杂菌即应进行补缺。 方法是将窑的盖土扒开,露出段木,取去一段,以菌丝生长旺盛的窑中取出一段补上,然后将土覆回;或是将不上菌窑内的段木全部取出,晒去水分,再将段木重新削口,放回原窑用菌种接种。 (2)培土茯苓形成菌核(结苓)后,苓体不断增大或因大雨冲刷表土层而露出土面,使茯苓停止生长。 故要勤检查,发现窑土裂开或苓体露出要及时用细立培土,同时还应注意拔除杂草和防止人畜进入地内踏踩。 4病虫害防治虫害主要是白蚁,危害严重。 接种后当年 79 月和第二年 56 月份地温高,白蚁繁殖快。 防治方法:发现蚁路,及时用药喷 5、在蚁身上,使之带回窑内互相传染中毒死亡,或用煤油或开水灌水蚁穴,并加盖砂土,灭除虫源。 (五)采收加工(1)采收茯苓一般在接种后 810 个月内成熟,成熟茯苓的一个特征是外皮带黄褐色,届时可以控;另一个特点是长菌核的段木变疏松呈棕褐色,一捏就碎,表示养料已尽,应立即采收。 通常是小段木先成熟,大段木后成熟。 宜成熟一批收获一批,不宜拖延。 一般每窑 1520 千克段木约收鲜茯苓2515 千克,高产可达 2540 千克。 (2)加工将采收茯苓堆放室内避风处,用稻草或麻袋盖严使之发汗,析出水分,再摊开晾干后反复堆盖,至表皮皱缩呈褐色时用刀剥下外表黑皮(即茯苓皮)后,选晴天依次切成块片(长、宽、 厘米*4 厘米*O5 厘米),将切出的白块,赤块分别摊竹席或竹筛上晒干。 也可直接剥净鲜茯苓外皮后置蒸笼隔水蒸干透心,取出用利刀按上述规格切成方块,置阳光下晒至足干。 一般折干率为 50左右。 产品质量:成品以足干,去净外皮,成正方形块,厚薄均匀,白色者为优质。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