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蓝型油蔬兼用油菜宁油16号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内容摘要: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6 号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 甘蓝型油菜(油蔬兼用,即在油菜生长的薹期摘取主茎薹作为食用,植株其余分枝生产的菜籽供榨油用。 摘薹作为一项农艺措施,可以克服早薹早花,防止冻害;在杂交制种中,可用来调节父母本开花期。 近年来,江苏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以产量、品质和食味作为育种目标,选育出了油蔬兼用甘蓝型双低油菜新品种宁油 16 号,2004 年 8 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委员会审定。 1 亲本组配和选育经过1994 年用 2 个双低品系“2051”和“镇 8901”配置杂交组合“2051”组合为(扬油 1 号/3151)中扬油 1 号为双高品种,3151 为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 2、所从复合杂交组合中选育的我省第一个双低品系。 当年秋播种植,次年开花期选 5 个单株自交。 秋播混合种植这 5 个单株成 体。 开花期分单株自交,收获后室内分析测定每个单株和芥酸和硫苷含量,筛选低芥酸、低硫苷单株。 芥酸含量定性分析用“纸层析速测法”,硫苷含量定性分析用改良“法。 对鉴定获得的双低单株进行种子色泽、千粒重等农艺性状选择,最后筛选出 18 份双低单株材料进入株行圃进行产量和农艺性状鉴定。 经连续多年的品质、农艺性状筛选和产量鉴定,于 1999 年育成双低油蔬两用油菜新品系 99过 2 个年度品系比较试验后,进入江苏省油菜区域试验。 2 产量和抗性表现20012002 年江苏省常规油菜品种区域试 3、验中 5 个试点平均产量 顷,比对照苏油 1 号增产 在 20022003 年江苏省常规油菜品种区域试验中,5 个试点平均产量 顷,比对照苏油 1 号增产 达显著水平;在 20032004 年江苏省常规油菜品种生产试验中,3 顷,比对照苏油 1 号增产 江苏省 20012002 年度油菜菌核病为重发年份,宁油 16 号发病率为 病指为 对照相当;油菜病毒病为中度发生年份,宁油 16 病指为 性强于对照;本年度冻害较轻,宁油 16 冻指为 对照轻。 20022003 年度油菜菌核病为中度发生年份,宁油 16 号发病率为 病指为 对照相当;油菜病毒病为中度发生年份,宁油 16 号发病率为 病指为 性 4、强于对照;本年度冻害严重,宁油 16 号受冻率为 冻指为 对照相当。 20032004 年度油菜菌核病发生较轻,宁油 16 号发病率为 病指为 性稍强于对照;油莱病毒病为中度发生年份,宁油 16 号发病率为 病指为 性强于对照;本年度冻害严重,宁油 16 号受冻率为 冻指为 寒性强于对照。 3 品质性状宁油 16 号品质优良,经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油料研究所测试,硫甙含量 g,含油率 据江苏省农科院食品质量安全与检测研究中心测定,宁油 16 号菜薹粗蛋白、粗纤维、维生素 C、可溶性糖含量分别为 00g 和 与对照矮脚黄青菜薹食用品质相当,且菜薹鲜、嫩,具有甘蓝的清香味,口感优于青菜薹。 摘薹产量试验表 5、明,摘薹后每亩补施氮肥 5量下降不明显,综合经济效益高。 农业技术全集之植,征特性及栽培技术宁油 16 号越冬半直立,属甘蓝型油菜半冬性早熟品种。 全生育日数 239 天,5月 22 日左右成熟。 株高中等,为 型紧凑,分枝上举。 一次分枝89 个,二次分枝 34 个,有效角果数 360 个,每角粒数 1920 粒,果较大、挺直。 宁油 16 号栽培上主要考虑通过各种措施,充分发挥其高产潜力,并根据当地具体情况,早春适时采摘新鲜菜薹及早上市,提高经济效益。 此外注意保证其“双低”品质免受少受人为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提高其商品价值。 具体措施如下:期播种宁油 16 号适宜移栽播种期,苏北为 9 月 10 日,苏 6、中为 9 月 15 日,苏南为 9 月 20 日;直播适宜播种期为 9 月下旬至 10 月上旬。 培移栽大田密度 135000150000 株/公顷,株行距为 12155足基本苗,保证总有效角数在 4500 万/公顷左右。 直播密度 顷,株行距为 1012035摘菜薹的田块种植密度宜高些。 水管理施足基肥,基肥以有机肥复合肥为主,搭配使用速效肥,缺硼地区增施硼肥。 基肥施用量占油菜总施肥量的 65%左右,N、P、K 配合。 越冬期施用腊肥,用量占总施肥量的 15%20%。 采摘菜薹的田块施肥量可适当增加。 薹田块要施用薹肥当主茎薹高 40右时,摘取 15薹食用,然后每亩补施尿素 5进下部分枝抽生。 虫草害防治于初花、盛花期用“多菌灵”、“菌核净”、“菌核清”等喷雾防治菌核病。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