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的食用加工用内容摘要: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1 号:食蔬用兼型,原系号农大 286,系河南农学院和河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以遗字 138 母本,“文革”为父本,经有性杂交共同选育而成的。 该品种全年平均亩产约 2100 千克,比徐薯 18 增产 20%以上。 特征特性:地上茎叶均为绿色,叶片心脏形,中长蔓;薯块锤形,薯皮白色,肉橘红色;耐贮藏,高抗茎线虫病、黑斑病,抗旱、耐寒;品质优良,可溶性糖含量 且每 100 克鲜薯素 c 克,胡萝卜素 克,地上茎叶可作蔬菜食用。 郑红 11 号:原系号 8110河南省农科院粮食物研究所 1980 年以红旗 4号为母本,宁薯 1 号为父本,经性杂交选育而成的。 该品种突出优点是:烘烤熟 2、食品质优,高抗根腐病,中抗茎线虫病,夏薯产量与徐薯 18 相当,春薯产量比较突出,一般地力水平亩产在 2000 千克以上。 品质方面:可溶性糖含量达 3%以上,且胡萝卜素、维生素含量较高;薯肉色橘红,薯块均匀好看。 特征特性:顶叶色绿、叶形浅缺刻,叶片较大,茎色绿,蔓长中等,薯皮红黄色。 栽培要点:适于春薯及麦垄套种;每亩 3000 株左右;重施基肥,补施磷、钾肥;适宜根腐病、茎线虫病区种植。 豫薯 10 号:原系号商 52商丘地区农科所以红旗 4 号为母本,19父本,经有性杂交选育而成的。 1996 年 4 月经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 该品种的突出特点是:特别高产。 鲜薯平均产量,夏薯每亩 3、4000 千克以上,春薯达 6000 千克以上,鲜薯产量比徐薯 18 增产达 1 倍左右。 特别早熟。 栽后 80 天,平均亩产可达 3000 千克以上,且每年可栽两季。 即第一季为4 月中旬至 7 月下旬,第二季为 7 月下旬至 10 月下旬。 第一季鲜薯早上市,第二季留种。 高抗根腐病、抗茎线虫病。 适宜油炸薯片加工兼蔬菜用。 蔓短(1 米左右),适宜间套作。 缺点是:烘干率太低(15%,不适宜淀粉加工,熟食味淡,品质较差。 特征特性:地上部整个植株均为绿色,叶片浅绿色,特别耐肥水,较耐旱。 栽培要点:适合春、夏、秋薯种植。 春薯亩栽 3500 株,夏薯 3500 株双季薯密度头季 3000 株,二季 4000 4、 株。 不翻秧。 遇早灌水。 后期脱肥时及时迫肥。 生育期 90 天以上。 冀薯 4 号:原系号冀 18由河北省农科院作物所以鸡蛋黄为母本,宝石为父本,经有性杂交选育而成的。 1992 年经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同年通过国家审定。 该品种突出优点是熟食味好、细甜、纤维极少、薯皮光、外形好,是目前国内食用优质品种之一。 鲜薯产量与徐薯 18 相当,春薯亩产 2500 千克以上,夏薯亩产平均在 1500 千克左右,烘干率 27%左右。 可溶性糖 3%以上,胡萝卜素、维生素 c 含量较高。 特征特性:顶叶绿带褐色,叶形浅缺刻,茎叶绿带紫,茎长中等;薯皮色红,薯肉橘红色,薯块纺锤形。 缺点是萌芽性、耐早性 5、较差,不抗根腐病。 栽培要点:适合中等地力、无根腐病地区种植。 育苗时所需苗床温度稍高。 栽时施足底肥,促前期早发棵。 密度每亩 3500 株。 夏薯生育期 100 天左右。 豫薯 5 号:原系号 342由河南省南阳地区农科所以野生种为母本,以南农业技术全集之植,父本进行杂交,与理化诱变相选育而成的。 1990 年 4 月经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 产量表现:夏薯试验鲜薯产量平均亩产 2250 千克,比遗字 138 增产 30%以上,比徐薯 18 增产 15%以上。 品质方面:每 100 克鲜薯含胡萝卜素 克,维生素 c 克。 薯肉橘红色,熟食软甜,高抗根腐病,抗旱性强。 但不抗黑斑病和茎线虫病。 特征 6、特性:顶叶绿带褐边,茎、叶绿色,叶片心脏形,中等薯块;薯块纺锤形,皮色红,烘干率 25%左右;结薯集中,商品薯居多;种薯萌芽性及耐贮性不及徐薯 18。 栽培要点;种薯育苗采用高温催芽,提高出苗量。 春夏薯均可种植,以夏薯为好。 密度春薯每亩 3500 株,夏薯每亩 4000 株。 收获必须在霜降前后3 天内进行,以防受冷害。 苏薯 4 号:是由江苏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以 73母体,以百年薯为父本,经有性杂交选育而成的。 特征特性:苏薯 4 号的顶叶、叶均为绿色,叶形深复缺刻,短蔓形;薯皮红色,薯肉橘红色,薯块纺锤形,结薯集中。 鲜薯产量,江苏省生产试验比徐薯 18 增产 长江流域区试比徐薯 18 高抗 7、茎线虫病,中抗黑斑病,不抗根腐病;每 100 克鲜薯含胡萝卜素 溶性糖含量 维生素 c 和蛋白质含量也较高。 栽培要点:栽插密度每亩 4000 株左右;适于在城郊种植,作食用或食品加工用。 根腐病地区不宜种植。 苏薯 8 号:原系号南京 88由江苏省南京市农科所以苏薯 4 号为母本,以苏薯 1 号为父本,经有性杂交选育而成的。 江苏省区域试验表现为增产突出,食味较好。 1994 鲜薯亩产 2823 千克,增产 薯干亩产 664 千克,1995 年鲜薯亩产 3 516 千克,比对照徐薯出增产 薯干亩产 840千克,增产 鲜、干薯产量两均居首位,鲜、干薯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 烘干率 25%,比对照低 特征特性 8、:短蔓,半直立型,分枝多,叶呈深复缺刻形,顶叶绿,叶脉紫,结薯早而集中;薯块纺锤形:薯块整齐,大薯率和商品薯率高,薯皮紫红,薯肉橘红,熟食味佳,抗旱性强,抗茎线虫病和黑斑病,不抗根腐病。 豫薯 4 号:原系号洛 80由河南省洛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1980 年从济南红 x 宁薯 1 号杂交后代中选育而成的。 1990 年 4 月经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顶叶淡绿色,叶绿色,叶片较小,心脏形,叶脉紫色,叶柄绿色,柄长 25 厘米,茎绿色,茎粗 6 厘米,中蔓半直立,最长蔓长 154 厘米,基部分枝 8 个。 薯皮土黄色,肉色黄带微红,薯块纺锤形,薯梗黄色。 薯块萌芽性好,幼苗长势强,栽 9、后返苗快,长势中等。 结薯集中整齐,结薯部位浅,后期膨大快。 诱导开花性差。 耐早,较耐肥,耐贮藏。 高抗黑斑病,中抗根腐病,感茎线虫病。 薯块烘干率 27%,淀粉 粗蛋白质 粗纤维 每 100 克鲜薯含维生素 c 克。 蒸煮后薯肉深橘黄色,熟食味面甜带香,适口性好。 鲜薯亩产比徐薯 18、遗字 138 分别增产 已在河南省洛阳、许昌、漯河、驻马店、郑州、开封、安阳等地市推广种植,适于食用和加工用。 但不宜在茎线虫病区种植。 每亩种植密度 3000 株。 北京 553 品种来源:原系号 50原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 1950 年从胜利百号的杂农业技术全集之植,征特性:该脱毒薯顶叶褐色,叶浅缺刻,茎叶长势强,叶脉与茎均 10、为紫色,薯皮黄褐,薯块长圆筒形,薯肉橘黄色,食味软甜;耐旱、耐肥,抗茎线虫病,不抗根腐病。 单产一般 2000 千克左右,高产可达 4500 千克。 经脱去病毒培养出的北京 553 脱毒薯种比未脱毒薯种增产 40%左右,薯块萌芽性好,出苗早,苗多,苗壮,结薯早,薯块整齐而集中,薯皮光滑美观,生食甜脆,烤熟味极佳,适合城郊食用种植,每亩(方米)栽种 3500。 汝薯黄品种来源:该品种是河南省汝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从 1990对 134 个甘薯品种(系)进行抗病性、产量、品质、晒干率、耐旱性等项指标,综合鉴定、筛选、培育出来的甘薯新品种。 该品种脱毒后具有较强的抗旱性和抗病性,栽后返苗快,分枝早,封垄早, 11、株型半直立,叶片分布合理,光能利用率高,食味中等,出干率 经汝州市基点正规试验,每亩(方米)产鲜薯2997 千克,比徐薯 18 单产 克增 克。 主要特征:该品种顶叶绿色,叶脉、柄基紫色,叶心脏形,株型半直立,蔓较短,粗度中等,分枝多,薯块不典型纺锤形,薯块整齐而集中,大薯率高,薯皮肉黄色。 栽培要点:最好选种在沙性、通气好的土壤,黏土地应多施粗肥,并实行埂栽,以保持土壤疏松、透气性好。 配方施肥在多施粗肥、埂栽的基础上,还应追施磷、钾肥和适量氮肥。 早栽、密植、盖膜,4 月底栽种,每亩(方米)4000 株左右,并喷除草剂(每亩用杜尔 10 克,对水 500 克);科学管理,适时中耕、浇水,叶面喷施 12、磷酸二氢钾,并在 8 月中旬喷药防治虫害。 泰薯 2 号(1)品种来源:由山东泰安市农科所利用母本徐薯 18 父本群力 2 号的杂交实生苗选育而成。 原系号 872062,定名为泰薯 2 号。 (2)特征特性: 叶片为绿色,脏形或带锯齿;叶脉紫色。 茎粗短,分枝多,长势强,茎叶疏散,属半直立型品种。 块根形成较早,呈长纺锤形;结薯集中,大小块整齐。 薯皮色淡红,薯肉色桔黄;蒸烤后,薯肉呈金黄色,甜度大,口感细腻;可口性好,且有栗子香味。 鲜薯切片,晒干率达 40%;春、夏薯烘干率,分别为 因含有淀粉等干物质多,切片晒干后平整、色白,为一级产品,经济价值较高在田间生育期,只要达到天左右,有好收成。 在山东泰安鲜 13、春薯每公顷最高产量 57 吨,夏薯达 39 吨。 1988 年,在多点生产示范试验中,公顷。 1992 年山东省新品种,联合试验,在各地区、市表现均比较好,比北京 553 增产 比徐薯增产 10%左右。 比我国目前各地当家品种增产较显著。 (3)栽培要点:育苗排薯密度为 25 千克平方米,温度以 27 摄氏度氏度为宜。 种植密度,春薯 株公顷左右,夏薯 6 万株公顷左右。 育苗时必须严格采用多菌灵浸种;田间栽培时还应采用综合防治病虫害的措施。 (4)适应范围:有高抗根腐病、干旱、耐涝能力,易感染黑斑病。 现在山东一些市、地区生产应用。 南薯该品种品质好,口感干面,味甜美,经济价值较高,是一个食用兼饲用良种。 (1 14、)品种来源:由四川省南充地区农科所 1980 年用普专 7 号作母本,美国红作农业技术全集之植,系号名 81998 年经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定名南薯 88。 (2)特征特性:叶绿色,叶脉、脉基及叶柄基部均为紫色,茎绿色,长度 170 厘米米,节尖较长,分枝 3,属匍匐型品种。 薯块下膨纺锤形,皮薄为淡红色,薯肉黄中带有红色,薯块大小较整齐,无条沟,外形美观;大薯率达 80%以上,产量高。 千般产量为 30 吨公顷,烘干率平均为 薯干平均产量 公顷,不论在四川省或长江流域,经多点试验结果,均比当地主要栽培品种增产 20%以上。 单块薯出苗数 10,秧苗壮实,栽秧后结薯早,薯块膨大快,一般生长期 100 天左右即有好收成,该品种耐肥、耐湿,也较能抗干旱。 耐瘠薄土壤,具有高抗黑斑病,并有耐贮藏特性。 (3)栽培要点:该品种出苗率较少,育苗时排薯不可过稀。 出苗早而较整齐。 栽秧时应在适期内尽早完成插秧任务。 平均单位面积合理密度 6 万株公顷。 适宜单作或兼作套种。 田间管理应注意多施基肥,早追肥浇水。 因生长期较短,在长江流域可作秋作。 雨季注意防旱排涝。 (4)适应范围:是四川省现在重点推广品种。 1991 年种植面积已达 公顷。 邻近省市正在引种推广。 秦薯 1 号 该品种是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