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驻马店市20xx-20xx学年九年级化学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内容摘要:
“ 单换单 ” 即一种单质置换出另一种单质: A单质 +BC→B 单质 +AC; 复分解反应的特点: “ 头尾结合型 ” 即 AB+CD→AD+CB ; “ 双交换,价不变 ” 内项结合,外项结合; 则可知答案. 【解答】 解:根据题意书写化学方程式为: CaCO3 CaO+CO2↑ ,反应符合 “ 一变多 ” 此为分解反应; CaO+H2O=Ca( OH) 2,反应符合 “ 多变一 ” 此为化合反应; Ca( OH) 2+Na2CO3=CaCO3↓+2NaOH ,反应符合 “ 头尾结合型即 AB+CD→AD+CB” 此为复分解反应; 则可知无置换反应. 故选 C. 【点评】 掌握 四大基本反应类型的判定方法;了解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的方法. 8.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从该图中获取的相关信息中错误的是( ) A.该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应有 3个电子层 B.该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是 12 C.镁为金属元素 D.该元素的一个原子的实际质量是 【考点】 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 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 解: 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 12;根据原子序数 =核电荷数 =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则该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12,第一层上有 2个电子,第二层上有 8个电子,第三层上有 2个电子,该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应有 3个电子层,故选项说法正确.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 12;根据原子序数 =核电荷数 =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则该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12,故选项说法正确. C、镁元素带 “ 钅 ” 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可知元素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而不是该元素的一个原子的实际质量是 ,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 D.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及辨别元素种类的方法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 9.下列各组中的物质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质量比反应前溶液质量减小的是( ) A.盐酸加入烧碱溶液中 B.锌片浸入硫酸铜溶液中 C.碳酸钠粉末加入 稀盐酸中 D.二氧化碳通入足量石灰水中 【考点】 酸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金属的化学性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根据反应前后溶液组成的改变,利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或质量守恒定律,对反应后所得溶液质量进行分析,判断所得溶液的质量比反应前溶液的总质量的大小关系. 【解答】 解: A、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反应后所得溶液为氯化钠溶液,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所得溶液质量为盐酸质量与氢氧化钠溶液质量和,因此所得溶液的质量比反应前溶液的总 质量不变;故 A不正确; B、锌片和硫酸铜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生成铜和硫酸锌溶液,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锌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65,生成铜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64,置换出铜的质量小于参加反应的锌的质量,所得溶液的质量比反应前溶液的总质量增大;故 B不正确. 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2CO3+2HCl═2NaCl+H 2O+CO2↑ ,反应中碳酸钠的质量大于放出二氧化碳的质量,溶液质量比反应前的溶液质量增大;故 C不正确. 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Ca( OH) 2=CaCO3↓+H 2O,反应中二氧化碳的 质量小于析出的碳酸钙的质量,溶液质量比反应前的溶液质量减小;故 D正确; 故选 D. 【点评】 反应前后溶液质量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所溶解物质的质量与所析出物质的质量的差值,当析出质量大于所溶解质量时,所得溶液质量会小于反应前溶液. 10.将下列各组物质同时加到水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A. NaCl、 AgNO Na2SO4 B. H2SO NaCl、 BaCl2 C. Na2SO KNO NaOH D. FeCl NaCl、 KOH 【考点】 离子或物质的共存问题. 【专题】 物质的分离、除杂、提纯与共存问题. 【分析】 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可知,若物质在水中电离生成的离子不能相互结合生成水、气体、沉淀,则能大量共存. 【解答】 解: A、因 NaCl、 AgNO3能在水中重新结合生成氯化银沉淀, AgNO Na2SO4能结合生成硫酸银微溶物,则不能共存,故 A错误; B、 BaCl2和 H2SO4在水中能结合生成硫酸钡沉淀,则不能大量共存,故 B错误; C、 Na2SO KNO NaOH在水中不能结合生成沉淀、气体和水,则能大量共存,故正确; D、 FeCl3和 KOH能在水中结合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则不能共存,故 D错误. 故选: C.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利用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来判断物质共存问题,学生应熟悉常见的气体及常见物质的溶解性才可轻松解答此类习题. 11.相同质量的下列物质分别与足量稀盐酸反应,生产二氧化碳质量相同的一组是( ) A. MgCO3和 NaHCO3 B. CaCO3和 Na2CO3 C. CaCO3和 MgCO3 D. Na2CO3和 NaHCO3 【考点】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专题】 有关化学 方程式的计算. 【分析】 碳酸盐与酸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生成二氧化碳的量由碳酸根的量来决定,据此分析. 【解答】 解:碳酸盐与酸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生成二氧化碳的量由碳酸根的量来决定,碳酸根的量相同,则生成二氧化碳的量相等; 因为物质的质量相同,所以碳酸根的质量分数相同即可; ABCD四个选项中,每个化学式中都只含有一个碳酸根,故需相对分子质量相同即可, A、 MgCO3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84; NaHCO3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84; B、 CaCO3和 Na2CO3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 100和 106; C、 CaCO3和 MgCO3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 100和 84; D、 Na2CO3和 NaHCO3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 106和 84; 故选 A. 【点评】 学会运用化学式来解决问题. 12.如图所示的四个图象的变化趋势,能正确描述对应操作的是( ) A. 向氢氧化钠溶液中不断加水 B. 煅烧一定质量的石灰石 C. 向氢氧化钠和硝酸钡混合溶液中加入稀硫酸 D. 足量的铁片和铝片分别于等质量等浓度的稀 盐酸反应 【考点】 酸碱溶液的稀释;金属的化学性质;酸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 【专题】 元素化合物知识型. 【分析】 A、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加水后碱性减弱, PH减小. B、高温煅烧一定质量的石灰石剩余固体是氧化钙,不会是零. C、硝酸钡和硫酸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硫酸钡沉淀; D、足量的铁与铝与相同的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相同,铝排在铁的前面,反应速度比铁快; 【解答】 解: A、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加水后碱性减弱, pH减小,无论怎样加水,其 pH总是大于 7,不会小于 7,故错误, B、高温煅烧一定质量的石灰石剩余固体是氧化钙,不会是零,故错误. C、硝酸钡和硫酸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硫酸钡沉淀,一开始就会出现沉淀,而图象显示是过一段时间才出现沉淀,故 C错误; D、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铝和铁都排在氢的前面,可以与盐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氢气,铝排在铁的前面,故反应速度比铁快,在图象中,斜率表示的就是反应的速度,斜率越大,反应速度越大,足量的铁与铝与相同的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相同,故正确; 答案: D 【点评】 本题考查了常见物质间的反应,完成此题,可以 依据物质的性质及反应的现象及特点进行分析判断.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 6个小题,每空 1分,共 16分) 13.请用化学式或化学符号填空:高度白酒的主要成分是 C2H5OH ;食盐常用调味品和防腐剂,其主要成分含有的微粒是 Na+、 Cl﹣ ;焙制糕点所用发酵粉主要成分之一的盐是 NaHCO3 . 【考点】 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河南省驻马店市20xx-20xx学年九年级化学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相关推荐
薯根结线虫病生物学防治研究在对甘薯根结线虫形态、生物学特征、寄主植物观察和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栽培和药剂防治试验,并进行了抗病性鉴定。 结果表明:青岛地区每年发生 34 代;主要以感染二期幼虫在土壤内或野生寄主植物根系上越冬外,还可在种薯内越冬;越冬幼虫侵入作物根系的最低土温为 各代线虫在甘薯根系内的发育历期(由感染二期幼虫到成虫产卵),在 10平均土温为 26时,为 24 天,在
1、薯、白薯、番薯等,其块根肉质富含淀粉和糖类,宜制粉和食用;甘薯还含有大量的膳食纤维,营养丰富,是当代典型的保健食品;其茎藤是良好的饲料。 因此,种植甘薯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现将甘薯的食用、贮藏及常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介绍如下。 一、甘薯的食用。 甘薯的食用方法多种多样,可用甘薯煮、蒸、烤、烧后食用,还可制淀粉、粉条,加面粉做馒头、花卷、糕点、糖果等。
溶液会变红是因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是其变红, D错误。 故选 C。 考点:化学概念和事实 3. D 【解析】 试题分析: A、根据 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纯净物 X 在密闭容器中稍加热就分解为 NH H2O和 CO2,可推断 X由四种元素组成,正确, B、稍加热就分解,说明 X的化学性质 不稳定,错误, C、纯净物 X稍加热就分解为 H2O,并不是 X中有水,错误
、对曹雪芹画像的考证等等 ,一次次地掀起了 “ 红学 ” 研究的争议。 从 30岁开始 ,周汝昌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 “ 红学 ”, 是红学界当然的王者。 他被誉为“ 红学泰斗 ”, 也被批作 “ 闭门造车 ”, 可谓毁誉参半。 他六十余年间所走过的治红学之路 ,因偶然而生 ,又历经政治对学术氛围和学术方向的多次影响 ,终至晚年 ,既得到肯定、赞誉 ,身上罩着光环 ,亦受到讥嘲与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