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20xx中考化学物质的性质和变化word复习精选含解析内容摘要:
溶液会变红是因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是其变红, D错误。 故选 C。 考点:化学概念和事实 3. D 【解析】 试题分析: A、根据 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纯净物 X 在密闭容器中稍加热就分解为 NH H2O和 CO2,可推断 X由四种元素组成,正确, B、稍加热就分解,说明 X的化学性质 不稳定,错误, C、纯净物 X稍加热就分解为 H2O,并不是 X中有水,错误,D、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而 X由四种元素组成,错误, 故选 D 考点: 质量守恒定律,氧化物,物质 的化学性质 4. C 【解析】 试题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A、铁水铸成锅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折纸鹤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烧制陶瓷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编制中国结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 C.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5. A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 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A、海水晒盐是用阳光和风力使水分蒸发得到食盐,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铁生锈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爆炸分为物理性爆炸和化学性爆炸,如火药爆炸的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食物腐败的过程中有对人体有害的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 A 6. D 【解析】 试题分析:有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酒精和葡萄属于不同的物质,酿酒属于化学变化。 考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别 7. A 【解析】 试题分析: A、反应生成的四个分子构成相同,为同种物质的分子,即反应生成一种物质; 反应物为两种单质;该反应为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化合反应;故 A正确; B、反应生成的四个分子构成相同,为同种物质的分子,而反应后的分子为未参加反应的分子、不是反应所生成的分子;因此反应的生成物只有一种;故 B错误.; C、由反应的模拟模型图可得知,反应的生成物的分子由四个原子构成;故 C不正确; D、对比反应前后的分子,其中反应前的 3个分子有 1个未参加反应,因此,参加反应该分子有 2个; 图中的 6个分子全部参加反应;所以,参加反应的 “” 和 “” 分子个数比为 6: 2=3: 1;故 D不正确.故选 A 考点: 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反应类型的判定 8. D 【解析】 试题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活性炭吸附是利用疏松多孔的结构将水中的颜色和异味除去,没有生成新物质属物理变化;自然沉淀是将固体沉淀下去,没有生成新物质属物理变化;沙层过滤是将固体和液体分离,没有生成新物质属物理变化;杀菌消毒是在水中加入漂白粉,会生成次氯酸,生成了新物质属化学变化。 故选 D。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断 9. D 【解析】 试题分析: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 Y=44g+18g14g=48g, 为 , M质 量 44g,为 1mol, N质量 18g,为 1mol,由上 Y的计量数为 , M的计量数为 1, N的计量数为 1,那么 X分子中 C与 H的个数比 =1:2,分子式即为 C2H4。 A、氧气的摩尔质量 =32g/ mol, 48g的 Y只有 ,错误; B、 只 含有 C、 H二种 元素 ,错误; C、 M是二氧化碳,虽然含有碳元素但不是有机物,错误; D、 X的摩尔质量为 28g/ mol, 14gX为 , N为 1mol,那么物质的量比 =:1=1:2,正确。 考点: 化学反应中的量的变化,质量守恒定律 10. B 【解析】 试题分析:物理变化和 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水力发电、太阳能热水器提供热水、电取暖器取暖均是能量发生变化,无新物质生成,属物理变化;煤燃烧发电,煤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硫等物质,有新物质生成,属化学变化。 故选 B。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11. A 【解析】 有新物质生成的为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是物理变化。 煤气爆炸、煤燃烧都属于化学变化,故不选 B, 酒精挥发属于物理变化,食物腐败属于化学变化,故不选 C, 石蜡熔化 、干冰升华都属于物理变化,故不选 D 钢铁生锈属于化学变化,灯泡发光属于物理变化,故选 A 12. C 【解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由表格信息可知反应后 乙、丁的 质量 分别 增加了 9g、 8g,是生成物; 丙的 质量减少了 17g,是反应物; 因为反应物的质量总和 =9g+8g=17g,与生成丙的质量相等,所以甲的 质量不变, 则 m 值是 1g, 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该反应由 一 种物质生成 两 种物质,属于 分解 反应; 乙 与 丁 的质量之比为 9: 8,所以 A、 B、 D 正确,不符合题意, C错误, 符合题意.故选 C. 试题分析: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分析,反应前后质量增加的是生成物,减少的是反应物,质量不变的可能是催化剂或杂质,结合质量守恒定律推断 m值;计算乙、丁的质量比;根据化合反应是多。河南省20xx中考化学物质的性质和变化word复习精选含解析
相关推荐
1、薯、白薯、番薯等,其块根肉质富含淀粉和糖类,宜制粉和食用;甘薯还含有大量的膳食纤维,营养丰富,是当代典型的保健食品;其茎藤是良好的饲料。 因此,种植甘薯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现将甘薯的食用、贮藏及常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介绍如下。 一、甘薯的食用。 甘薯的食用方法多种多样,可用甘薯煮、蒸、烤、烧后食用,还可制淀粉、粉条,加面粉做馒头、花卷、糕点、糖果等。
“ 单换单 ” 即一种单质置换出另一种单质: A单质 +BC→B 单质 +AC; 复分解反应的特点: “ 头尾结合型 ” 即 AB+CD→AD+CB ; “ 双交换,价不变 ” 内项结合,外项结合; 则可知答案. 【解答】 解:根据题意书写化学方程式为: CaCO3 CaO+CO2↑ ,反应符合 “ 一变多 ” 此为分解反应; CaO+H2O=Ca( OH) 2,反应符合 “ 多变一 ”
薯根结线虫病生物学防治研究在对甘薯根结线虫形态、生物学特征、寄主植物观察和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栽培和药剂防治试验,并进行了抗病性鉴定。 结果表明:青岛地区每年发生 34 代;主要以感染二期幼虫在土壤内或野生寄主植物根系上越冬外,还可在种薯内越冬;越冬幼虫侵入作物根系的最低土温为 各代线虫在甘薯根系内的发育历期(由感染二期幼虫到成虫产卵),在 10平均土温为 26时,为 24 天,在
、对曹雪芹画像的考证等等 ,一次次地掀起了 “ 红学 ” 研究的争议。 从 30岁开始 ,周汝昌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 “ 红学 ”, 是红学界当然的王者。 他被誉为“ 红学泰斗 ”, 也被批作 “ 闭门造车 ”, 可谓毁誉参半。 他六十余年间所走过的治红学之路 ,因偶然而生 ,又历经政治对学术氛围和学术方向的多次影响 ,终至晚年 ,既得到肯定、赞誉 ,身上罩着光环 ,亦受到讥嘲与攻击。
号的栽培技术 广紫薯 1号(广薯 95薯 88广东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育成的甘薯新品种,于 2005年 3月通过了广东省品种审定。 秋薯全生育期 110130 天。 顶叶色缘紫,叶形浅复,叶脉紫色,茎绿带紫色,株形半直立,薯块紫红皮,紫花色肉,薯形纺锤较美观,耐贮性好,萌芽性好。 干物率 食味 粉率 维生素 抗薯瘟病。 适宜我省水、旱地夏秋季种植。 0022003 年参加省优质组区试